相信大家到了某個年紀,會定期到醫院做健康檢查,不過要瞭解自己的身心狀態,還有一個更迅速的方法,那就是「上完廁所觀察糞便」,如果沒有仔細看就立刻沖掉的話,未免太可惜了,因為糞便是「腸道發出的信息」。僅僅只是觀察糞便的顏色、形狀、量、味道並不會增加身體負擔,也不用另外花時間,而且是免費的。
觀察糞便可以清楚掌握腸和腸內細菌的狀況。糞便的80%是水分,10%是腸內細菌和細菌的殘骸,5%是腸黏膜的殘骸,而食物的殘渣只佔不超過5%的比例。形成糞便固體的物質大部份是腸內細菌和腸黏膜。
小腸黏膜細胞的壽命只有1天,努力完成使命之後當天就死亡剝落,而腸內細菌的壽命最多也只有幾天而已,但是就在這短暫期間,腸黏膜和腸內細菌幫助人體提升免疫力,合成多巴胺、血清素的幸福物質,以及維他命等。排便量多是許多的腸黏膜和腸內細菌為人體盡心盡力工作的結果,沖走之前務必仔細看一眼,表達慰勞和感謝之意。
相反的,排便量少表示小腸的代謝不良,腸內細菌少,表示身體正在發出腸道和腸內細菌的各種功能正在逐漸衰退的警訊。
只要飲食正常,腸內環境良好,腸內細菌運作正常的話,自然會產生「理想糞便」。接下來說明如何簡單分辨「理想糞便」和「不理想糞便」。
糞便會根據飲食內容而產生變化,但是就整體而言,不需要費力就能排出的糞便就是「理想糞便」,而排便過程不舒服、有腹瀉狀況、產生疼痛感覺,辛苦費力才排出的糞便就是「不理想糞便」。
排出「理想糞便」表示腸內細菌正在努力保護人體,相反的,排出「不理想糞便」表示腸和腸內細菌正在受苦;因此首要工作就是建立良好的飲食生活,將腸道改善成良好的棲息環境,促使腸內細菌活化,進一步發揮保護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以前日本人平均每一天排出糞便的量多達400克左右,如果換算成剝皮的香蕉,相當於4根的量。戰爭期間,日本軍隊的士兵食用大量富含食物纖維的芋頭, 因此排便量更多。甚至聽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在瓜達康納爾島偵察日本軍隊曾經駐紮過的營地時,發現日本士兵排便量多到驚人,因而誤判兵力。
但是,現代人平均糞便量約200克左右, 年輕族群更少,只有150克。日本人明明過著比戰爭以前更「富裕」的生活,但是代表身心健康指標的糞便量卻正在急速減少。
歸納出來的結果就是,日本人的飲食習慣中,開始減少攝取食物纖維和發酵食品等腸內細菌喜愛的養分,取而代之的卻是食用越來越多摻雜添加物的加工食品,遺憾的是,加工食品不僅無法促進腸內細菌的活化,反而加速腸內細菌的減少。
腸內細菌一旦減少,人體的免疫力立刻下降,動不動就會生病。之前也提過,多巴胺和血清素是幫助人類的腦感受到幸福的必要物質,而腸內細胞可以製造出這些物質所需的材料,但是材料減少的結果,就是伴隨著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精神病患增加,現代日本社會的自殺人數也年年攀升。
比較過去和現代之後,不得不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裕」。
作者介紹│ 藤田紘一郎、魚柄仁之助
藤田紘一郎(Fujita Kouichirou):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名譽教授。醫學博士。1939年出生於舊滿州。專門領域是寄生蟲學、熱帶醫學、感染免疫學。1983年於寄生蟲體內發現過敏原,獲得日本寄生蟲學會的小泉賞。
魚柄仁之助(Uotsuka Jinnosuke):飲食生活研究家。1956年出生於福岡縣。出身於大正時代開始的古典料理世家。致力於蒐集戰前到戰後的資料,研究日本飲食文化的變遷,將學習到的「飲食智慧」應用於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常常生活文創《腸壽食:教你吃對食物,顧好腸子,就能預防癌症,遠離憂鬱、慢性病、免疫力低落等大小病痛!》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