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為人老了,一切都會逐漸瓦解,但大腦卻仍會再生新細胞。年紀大了,腦子仍然能學新把戲。」
瑟庫勒(Allison B. Sekuler)
多數人以為,大腦發育在25歲到30歲左右達到巔峰,之後腦力便逐年走下坡,一旦進入中老年期,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變少、神經元連結變差,腦細胞逐漸死亡,記憶力衰退、大腦反應變慢等老化現象,不可能改善或逆轉。
進入21世紀前後這幾年,科學研究卻呈現完全不同的事實樣貌。長期研究心智老化問題的加拿大科學家瑟庫勒(Allison B. Sekuler)曾經提出3大常見迷思,我們不妨參考看看:
迷思1:老年人腦部無法再發育?
1990年代末期的腦神經研究發現,成年後、甚至進入老年期的人類,大腦細胞仍能再生、發展連結,甚至改變原有型態,通稱為「神經元新生(neuroegenesis)」。新生腦細胞的功能有待進一步研究,可以確定的是,人類終其一生,大腦都具備相當可塑性。
迷思2:年輕不多學點東西,老了就來不及?
的確有些東西(像是語言、學直排輪),年輕人比較快上手,但老年人也能做到一樣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大腦處理訊息的方式。
當人的感官老化,大腦會重建皮質迴路(rewiring)連結,借用其他功能區的腦細胞,彌補能力較弱的區域,以維持身體基本運作所需要的知覺。
舉例來說:年輕人接受視知覺測驗時,大腦主要反應區,是位於後腦的視覺處理區;相對的,銀髮族的大腦作用區,卻位於前額葉。
大腦運作截長補短
前額葉原本負責的是記憶、注意力,當大腦截長補短(trade-off),拿前額葉腦細胞,幫助處理視覺訊號,看清楚目標的同時,記憶力、注意力便可能下滑。
也就是說,老人家記憶力、專注力不如從前,並不是腦子不行了,而是原本記憶區的腦細胞,得視情況挪去承擔其他功能,本來功能難免有所疏漏。
迷思3:年紀越大,大腦反應越遲緩?
人類老化過程,腦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變少,使得神經元的促進性(excitation)、抑制性(inhibition)同時減損;前者讓人反應變慢,後者削弱大腦排除無關訊息的能力,這種「認知抑制」(cognitive inhibition)功能,又稱為選擇性注意力。
當大腦排除無關訊息的能力降低,就會接收到更多背景資訊,這反而使老人家能較快做出巨觀判讀。以下面相片為例,年輕人看了會覺得畫面雜亂,但馬上就發現橄欖球的位置;老人家則相反,能輕易看出球員攻防移動方向,卻看不清楚球在誰手上?
多多鍛鍊,大腦、手腳都靈光
有此可知,老人與年輕人面對相同狀況,大腦處理訊息、以及運作方式很不一樣。讓人額手稱慶的是,即便是年長者不擅長的快節奏活動,像是射飛鏢、溜滑板、雜耍丟球、單輪腳踏車…等等,科學界證實,只要我們不斷練習,挑戰、刺激大腦發揮作用,截長補短地廣泛運用不同部位大腦功能,一定能掌握複雜度較高的動作,就像下面這個一邊溜滑版、一邊接拋6顆球的歐吉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