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建立起相互認同的親密關係,就必須坦誠地展現自己。但是,邁出這一步並非易事。誠如前述,因為我們害怕對方的反應,即使明知道不能坦率地表現自己,就無法建立起親密關係,卻還是因為擔心對方會怎麼想,做不到坦誠以對。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在認同渴望當中的迴避拒絕需求,也就是非常不想得到負面評價的人,喜歡流於表面的友誼關係。這樣一來,將永遠無法建立起能夠真正相互認同、滿足彼此認同渴望的親密關係。
若想要展現自我,也就是自我揭露,每個人都需要勇敢邁出第一步。
也可能本來很喜歡對方的外表,聊些不痛不癢的膚淺話題時也還挺開心的,在聊天的過程中更沒有任何不適感,但是,當鼓起勇氣談論一些較深入的話題時,就看到了彼此私底下的真實面孔,總覺得對方是生活在異世界的人。就算如此,你也只能告訴自己,這是沒辦法的事。明白這一點之後,再與其保持距離即可。你只要這樣想就好了。
畢竟如果和價值觀不合的人建立起親密關係,之後也只會覺得痛苦。提早知道彼此不合適也是好事。
當我們下定決心坦承自己的內心世界時,如果對方沒有認真回應,而是輕描淡寫地搪塞過去,雖然會讓人覺得很受傷,但由此也可以猜想應該是彼此的感受不同,因而無法產生共鳴。如此就會明白彼此之間的差異,了解今後也難以變得更親密了吧!
如果對方的反應是驚訝或輕視,那麼你就更應該知道對方不是可以親密交往的對象。
在尚未深入交往的階段就能明白這一點,可以說是一種幸運。
不管怎樣,只有鼓起勇氣展現自己,才能夠知道對方究竟是怎樣的人。在不斷壓抑自己、只流於表面的朋友關係中,是不可能了解彼此是否合得來的。
孩提時代就開始擁有許多朋友的人,經歷過各式各樣的互動,已經習慣邊觀察對方的反應,邊適度地展現自己,以此來調整今後與對方的距離。但是沒有結交過密友的人,一旦對方做出負面消極的反應,就會非常受傷,容易變得對他人緊閉心房。
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有符合上述內容之處,請再次提醒自己,人與人之間也要看是否合得來,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分享彼此的想法。
這次只是因為運氣不好,遇到一個無法相互理解的人,但沒有人知道下次還會遇到怎樣的人,屆時你只要再試著展現自己加以確認即可。重要的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去嘗試。
朋友突然有距離感,不代表你傷害了對方
話說回來,你是否也曾經歷過以下的場景呢?
本來已經能夠親切地交談,下次見面時,卻莫名地變得很陌生;先前明明相談甚歡,這次卻表情僵硬,說話十分客氣,總覺得有距離感。這讓你擔心自己是不是說了什麼惹怒對方的話,但是,努力回想當時的情景,也想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知道對方現在的態度讓自己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