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到底有沒有用?數據會說話。學術研究、臨床實驗更可靠
過去幾年,保健食品搜尋的第一名都是益生菌,且國內外對於腸道益生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元化,早期民眾以為腸道只跟消化、腹瀉、便秘或是營養吸收有關,事實上我們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因此像是過敏、癌症、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感冒、腸胃炎等種種問題,其實都和腸道中的菌叢有很大的關係。
腸道菌除了影響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之外,也會影響人體的「腦神經系統」。隨著醫學進步,目前有新的研究證實,腸道和腦之間確實有互動牽連,即所謂的「腸腦軸」。關鍵在於血液中有九成的「血清素」是由腸道細胞分泌的,血清素也稱作「幸福賀爾蒙」,主要控管我們的精神狀態和幸福指數,所以影響了我們的睡眠品質和情緒起伏。因此,腸道細胞若不健康,就容易造成血清素不足,而導致失眠、脾氣暴躁、憂鬱症、帕金森氏症等精神疾病的發生。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林文鑫教授,在乳酸菌領域研究超過30年,不斷透過臨床實驗來篩選有效的菌種,研發團隊努力找出能夠對症下藥的益生菌,來補強臨床藥物無法滿足病人對疾病改善的期待。林文鑫教授表示:「其實益生菌跟我們人一樣,有不同的基因序列,因此表現出不同的專長。有些益生菌打擊壞菌能力特別強,有些會提升免疫力,或幫助調整過敏體質,有些可以幫助腸道血清素分泌、穩定情緒、幫助睡眠,也有幫助排出腸道毒素、保護肝臟的益生菌。這些有特殊能力的菌種都需要靠研究篩選、臨床試驗才能證明它的功能。」
國內很多食品生技類別的行銷公司,會把國際已公開的益生菌研究資料,轉成自己的研究成果來對民眾行銷,張冠李戴的手法比比皆是,導致消費者對益生菌產品的選擇常常霧裡看花,以為益生菌都一個樣,殊不知菌株跟人一樣有功能專長的差異。甚至有些業者會將昂貴的益生菌原料以百倍千倍方式進行稀釋,以求降低原料成本,同時會添加氧化鎂、番瀉葉等臨床常用的瀉藥來產生促進排便的效果,此舉將會導致民眾過量食用這些瀉藥而不自知,甚至以為是健康的保健產品而過量食用,長期將導致腸道對藥物的依賴性。真的是得不償失。
菌種百百款,對症選擇菌種才有效!
林文鑫教授建議民眾依照個人狀況去挑選適合自己的菌種。實驗室花費時間努力研究去篩選菌種的概念,就像是教練選拔不同項目的奧運選手,以其專長和能力來做訓練。林教授在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的實驗室有篩選出不同適應症的菌種。例如: 可調整過敏體質的BB1和BB5菌種,這二株菌也可以增強小孩或是大人的免疫力。另外有降低腸道細菌或病毒感染、減少泌尿道反覆感染的CMU995益生菌,這株菌可非常有效的吸附在我們的腸道和泌尿道上皮細胞來殺死病菌,所以保護腸道和肝臟的效果特別好。也有篩選自母乳的Happy99精神益生菌,可有效幫助睡眠,改善憂鬱情緒。人體腸道中的菌群也會因為氣候、人種而有不同的效果,若能選擇針對國人所開發的益生菌,將會更適合促進我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