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英特爾本來遙遙領先,為何現在落後台積電?問題出在14奈米:彎道超車會翻車

2023-02-20 12:40

? 人氣

英特爾本來遙遙領先,為何現在落後台積電?(圖/英特爾)

英特爾本來遙遙領先,為何現在落後台積電?(圖/英特爾)

晶圓雙雄,兩次拉開製程技術

在 2000 年左右,因隨電晶體愈做愈小,線寬也愈來愈小,這麼一來就產生了電阻跟電容之間的時間差,造成處理效率上的延遲。正當台積電準備自行開發 0.13 微米製程技術來克服問題時,IBM 同時找上了聯電和台積電,詢問合作開發的意願。不過,IBM 強勢要求合作方把製程拉到美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曾繁城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形容,「IBM 要求台積放棄自己的研發,這不公平、不合理,等於全部掐住我的脖子,要我把自己的命脈交到你手裡。」曾繁城向張忠謀報告,要開發 0.13 微米自主製程時,張忠謀問過他,「有沒有信心、有沒有把握?」曾繁城回答,「有」。

這一聲「有」,決定了台積電走向「銅製程」發展的方向,而聯電則選擇成為 IBM 的合作夥伴,停掉了台北的研發團隊。從此,台積與聯電在製程技術上,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聯電偏向商業性整合,例如找一些 IC 公司入股,結合成一個大聯盟;而台積電則是在自主研發上堅持。日後,輝達創辦人黃仁勳曾公開表示,「0.13 微米改造了台積電。」

兩家公司在製程技術上的第二次拉開,是在 28 奈米製程上。原本宣布退休的張忠謀在 2009 年 6 月回任台積電執行長。回任後他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策——將 2010 年資本支出上調一倍,增加到 59 億美元,帶領台積電創造 28 奈米製程傳奇。當時,另一陣營 IBM 和三星,也正在聯手研究 28 奈米。

28 奈米製程的關鍵技術在於:先閘極(Gate-first)與後閘極(Gate-last)。其他大廠格羅方德跟三星選擇先閘極,只有台積電用後閘極,後閘極技術難度和成本較高,但效率較高,技術應用較佳。為了 28 奈米的後閘極技術,台積電花五年時間突破,此後不僅在技術上拉高競爭障礙,也拉近與三星的差距,最後更在 18 奈米的 iPhone A10 Fusion 戰役中打敗三星,一舉吃下大單。

在不斷砸錢,看不到曙光與盡頭的五年研發路上,堅定方向往前走是很難的。2011 年下半年台積電 28 奈米製程開始量產,反觀聯電到 2014 年才量產,足足落後近三年。比起 0.13 微米的競爭,28 奈米是一個更大的勝出。

28 奈米是台積電企業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也樹立了台積電鼓勵員工不怕犯錯、勇於提出想法的企業文化。在研發 28 奈米時碰到很多困難,每個小組在上午把問題丟出來;到了下午,主管開會找出癥結,再丟回去。下面的人根據管理階層的互動,找出問題後再把答案送上去;管理階層再考慮所有條件和限制,排除某些可能再拋回去。就這樣,反覆來回,一直不斷突破,先不論技術上的突破,光是工作態度,就讓台積電在 28 奈米拉開了實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