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嚐糞示孝 》你願意吃老爸的大便嗎?

我們生氣罵人的時候,有時會叫對方去「吃大便」。這雖然是罵人的話,不過古代的醫療方式中,還真的有「吃大便」這招,而且還被《二十四孝》選為孝行的表現。古代有位在南齊地方的官吏叫庚黔婁,他以孝聞名。當父親病危時,他聽名醫說,吃糞可知病情,所以他吃了父親庾易腹瀉時排出的糞便,發現糞便帶甜味,因此擔心父親病情危重。
先不論嚐糞能否知道病情,以現代的醫學角度來看,嚐糞非但沒有科學,而且也非常不衛生。雖然古人擔心父母健康而嚐糞,被《二十四孝》認為是一種孝的表現,但如果你在意自己的健康的話,千萬別模仿。
10、哭竹生筍》會吵的人有糖吃
孟宗竹,這種竹類的植物大家一定多少有聽過,現在要說的這篇正是與它有關。傳說三國時代,有位叫孟宗的人,孟宗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孟宗的母親喜愛吃竹筍,一次臨近冬至時想特別吃,他明知道此時並非竹筍的生長季節,但為了母親,孟宗還是跑去山中尋找。最後當然是怎麼找也找不到母親要吃的竹筍,所以悲從中來的孟宗只好在竹林中悲泣,想不到這一哭竟然被他哭出竹筍來了,他趕緊把竹筍帶回家孝敬母親。
這個故事跟前面提到的「郭巨埋兒」或是「刻木事親」比起來,沒有那麼令人毛骨悚然,不過哭一哭就能哭出竹筍來,這件事還是有點神奇,以現代的角度來看,根本就是「會吵的人有糖吃」,不太適合小孩子模仿。
《二十四孝》顧名思義,是一本通篇都在提倡孝行的書,對父母盡孝道、體諒父母或寬愛他人,但為了父母偷竊、殺人、吃大便、把老婆趕出去,這些行為真的可取嗎?也許「孝順」的精神在社會上固然重要,但以上事蹟還是不要學比較好…「鬼故事大王」蒲松齡,其實是萬年國考生?原來他能寫出《聊齋》,全因為這段煎熬歲月…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