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孝順」殺親兒、受家暴,還要吃老爸的大便…超驚悚《二十四孝》讓人不知怎麼教小孩

2018-08-14 17:19

? 人氣

「孝順」是東亞儒家文化裡的重要觀念,孝順父母長輩、注重倫理,一直都被視為社會上的重要美德。在元代時的讀書人郭居敬,將古代24則流傳已久的「孝順故事」編錄為《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簡稱《二十四孝》,後來也被改編成了兒童讀物。但仔細看看…有些故事真的適合小朋友閱讀嗎?其中「親嘗湯藥」、「扼虎救親」或是「棄官尋母」等 ,這些在常人眼裡都還算是可理解的孝行。不過有些孝行卻越看越怪,例如「恣蚊飽血」、「臥冰求鯉」與「為母埋兒」,儘管精神可嘉,但實在不宜模仿。現在就帶著各位,以現代的角度與來看看《二十四孝》到底有哪些驚悚的「孝行」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吳猛恣蚊》給蚊子吸好吸滿的孝行

讓自己的身體受傷或生病,使父母為你擔憂,這樣豈不是也算是一種不孝嗎?(圖/icon0.com@PEXELS)
讓自己的身體受傷或生病,使父母為你擔憂,這樣豈不是也算是一種不孝嗎?(圖/icon0.com@PEXELS

在晉朝,有個孝子吳猛,年僅8歲就懂得孝順父母,因為家裡貧窮,買不起蚊帳。每到了夏天的夜晚,蚊蟲特別多,吳猛就任憑蚊蟲叮自己身體、吸自己的血到飽,也不用手去驅趕牠們。這是為何呢?因為他認為,蚊蟲吸飽了他的血,牠們就不會去叮咬父親了,如果把牠們趕走,蚊子可能就會去叮咬父親,所以他寧可每晚赤裸上身讓蚊蟲叮咬。

表面看起來,吳猛每夜捨身讓蚊吸,不願父親受害,其孝心感動天下,應當千古流傳。但若以現在的醫學觀點來看, 蚊蟲其實常帶有傳染病,諸如登革熱與瘧疾等等,每種傳染病都有可能致人於死,更遑論是一個年紀只有8歲的兒童。再說,《孝經》裡提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讓自己的身體叮滿包甚至感染疾病,使父母為你擔憂,這樣真的算是「孝順」嗎?

2、臥冰求鯉》想把冰層融化,體溫要多高?

臥冰求鯉,可以說是二十四孝的代表篇章,故事講述晉朝的王洋,早年喪母。其繼母對王洋十分苛刻,常在王洋的父親面前說王洋的壞話,導致王洋被父親冷落,儘管如此,王洋還是待繼母如親母一樣。某年嚴冬,繼母生了重病,但想虐待王洋的心卻沒有因生病而有半點削減,反而不顧嚴冬還命王洋抓魚給她吃。王洋為了滿足生病繼母的要求,他不惜在結冰湖面上脫衣嘗試以體溫融化冰塊。孝行感動上蒼,最終冰面裂開雙鯉魚跳出湖面,讓王洋能拾得回家給繼母煮魚。

以現代的角度來看,面對繼母的精神暴力,不趕快打113還用生命服侍她,這種行為實在不太適合效仿。再說王洋要臥冰求鯉,人體的體溫才37℃,想要將0℃的冰層融化,究竟需要多少熱能,要躺在上面多久才能辦到呢?(請問物理老師)

3、賣身葬父》後來還成為詐騙集團的精典套路

看過周星馳演的《唐伯虎點秋香》的人,一定對「賣身葬全家」這句台詞不陌生。現在要講的這篇故事,正是與賣身葬家人有關,雖然沒有像電影裡演得那麼誇張,但為了葬父竟然要賣身為奴,怎麼想也覺得有點奇怪。

董永,東漢千乘人。因家貧困,父死後無錢安埋,董永便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在途中的一株老槐樹下,巧遇遇仙女,仙女不但不嫌他窮,反而主動要嫁給董永為妻,於是兩人一同至富翁家。富翁見仙女手巧,便命其夫婦織三百匹錦緞,事成即可贖身。仙女一個月便完成,夫妻歸家途中在老槐樹下,仙女告訴董永:「我是天帝的女兒,天帝被你的孝心感動,命我幫助您還債。」說完便告與董永訣別,飛升而去。

而「賣身葬父」這個經典故事,後來還成了許多詐騙集團的經典套路,先謊稱父母重病或沒錢安葬博取同情,騙到錢後就人間蒸發,是不是時常在社會新聞上看到呢?

4、為母埋兒》最毛骨悚然的愚孝

「郭巨為母埋兒」,應該是整個《二十四孝》裡,最讓人感到毛骨悚然與氣憤的一篇。(圖/AdinaVoicu@Pixabay)
「郭巨為母埋兒」,應該是整個《二十四孝》裡,最讓人感到毛骨悚然與氣憤的一篇。(圖/AdinaVoicu@Pixabay

接下來要說的這篇 – 「郭巨為母埋兒」,應該是整個《二十四孝》裡,最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一篇,就連寫《阿Q正傳》的魯迅也對郭巨的行為感到反感。

故事發生在一個阿嬤非常疼孫子的家庭,男主角名為郭巨,是名孝子,所以也跟所有《二十四孝》裡的孝子一樣,家徒四壁,每天有一餐沒一餐。阿嬤因為非常疼孫子,所以自己總捨不得吃飯,每次都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覺得這樣不行,擔心這孩子太會吃,總有一天會影響到老母的身體,故遂與妻子商量,打算把自己的孩子給埋了,來個「埋兒救老母」。行動當天,正當郭巨挖坑時,挖到一半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郭巨與妻子欣喜若狂,終於能繼續孝敬母親,又不用埋孩子了。

「怎會有人為了母親的性命,居然要親手殺死親生兒子。」這段故事以現代的眼觀來看,就算拿給成人閱讀,也會覺得驚世駭俗,更別說是拿給孩童作為他們的「優良讀物」了。古代的思想也許認為母親只有一個,因為兒子能再生,所以兒子埋了也無妨。難到為了凸顯自己的「孝」,就連他人的「生命」也能抹煞掉嗎?

5、懷桔遺親》現代偷東西給媽媽吃,只會進監牢吧!

不管行為對不對,只要是出於孝就能被原諒,仿佛一孝能遮百醜。(圖/Couleur@Pixabay)
不管行為對不對,只要是出於孝就能被原諒,仿佛一孝能遮百醜。(圖/Couleur@Pixabay

懷桔遺親的故事發生在「陸績」這名兒童身上,當時的陸績6歲,隨父赴九江見袁術(三國志中袁紹的弟弟)。袁術用橘子招待他,他隨手拿了幾個裝在懷裡。辭別之時,橘子不巧從懷中滾落在地,袁術見狀,問他:「你是我的貴客,何必要偷橘子呢?」陸績連忙下跪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給母親吃。」

姑且不論陸績是不是真的想拿給他母親吃,套用現今的角度來看,未經他人許可就擅自拿取他人的東西,本來就是不該被允許的事,況且這種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觀念,對於6歲的孩童而言,應是早就要被教導之事。更荒唐的是,《二十四孝》這本書不但不去譴責,反而只因為陸績最後說:「想拿回去給母親吃。」就將他前面的行為粉飾太平,仿佛一孝能遮百醜。

6、刻木事親》把木頭看的比活人還重要的男人

丁蘭幼年父母雙亡,但非常思念父母得養育之恩。長大後,看他人的父母健在能夠奉養,所以內心非常痛苦。為了安慰自己,他用木頭雕刻了父母的形象,供奉於廳堂,象侍奉活養著的父母一樣畢恭畢敬,出門必向他們說「掰掰。」。回來也會請安,同時大小事也會與木像父母商量。

日子久了,其妻便開始對木像感到厭倦,漸漸變得不恭敬,一日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沒想到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向他人問知實情,發現原來是妻子趁他不在時,拿針刺木像,丁蘭發怒遂將妻子休了。

妻子隨意去破壞他人的東西必然有錯,但僅僅是刺了一下木像就要休掉了妻子,難道不是小題大作?更令人弔詭的是,這整個故事都非常超自然,從丁蘭跟木像父母自言自語,到木像父母被刺後還真得會流血流淚,「刻木事親」這篇若改編成恐怖電影,可能也非常適合。

7、湧泉躍鯉》都被趕出家門,為何還一心孝敬婆婆?

漢朝姜詩,娶龐氏為妻。夫妻都很孝順,而且龐氏知道婆婆愛喝長江水,縱使水與家距離七里遠,龐氏還是常到江邊取水給婆婆喝。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遂將她逐出家門。無家可歸的龐氏只能暫時住在鄰居家,但她不但沒有因此怨恨夫家,反而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得知龐氏被逐之事,便令姜詩把她帶回。某日家的旁邊忽然湧出泉水,其味如江水,並且每日跳出兩尾鯉魚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古代在封建體制下,女人的地位往往不高又得受到一堆約束,在婚姻上更是處於弱勢。古裝劇中男主角要拋棄糟糠之妻的時候,常會看到他們以「七出之條」來合理化自己休妻的理由。男人不開心就能胡亂休妻,絲毫不念舊妻子的付出,這也算孝順嗎?

8、孝感動天》用舜的態度面對家暴,不會感動天,只會提早升天

古代的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繼母命舜修補屋頂時,打算直接在下面放火燒死他,所幸舜發現的早,及時跳下逃脫;又有一次,繼母讓舜掘井,結果舜掘的不是井而是自己的墓,瞽叟與象當時想趁他不注意時用土把舜埋了,所幸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不但不嫉恨,反而仍對父親孝順、對繼母恭順、對弟弟慈愛。舜的行為全進了天帝的眼裡,感動了天帝,因此天帝便讓大象來替舜耕田,鳥兒替他除草。最後舜還因此被帝堯選為繼承人。

不管父母做了再怎麼過分的「家暴行為」,子女都應該順從嗎?如果用舜的態度面對家暴,不會感動天,只會有生命危險。「做子女的人,反抗就是不孝」這樣的觀念,不知造成社會上多少悲劇。如果有看到像舜的媽媽這種家長,最好趕快打給113婦幼保護專線處理一下。

9、嚐糞示孝 》你願意吃老爸的大便嗎?

嚐糞非但沒有科學,而且違反常理也不衛生,毫無孝道可言。(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嚐糞非但沒有科學,而且違反常理也不衛生。(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我們生氣罵人的時候,有時會叫對方去「吃大便」。這雖然是罵人的話,不過古代的醫療方式中,還真的有「吃大便」這招,而且還被《二十四孝》選為孝行的表現。古代有位在南齊地方的官吏叫庚黔婁,他以孝聞名。當父親病危時,他聽名醫說,吃糞可知病情,所以他吃了父親庾易腹瀉時排出的糞便,發現糞便帶甜味,因此擔心父親病情危重。

先不論嚐糞能否知道病情,以現代的醫學角度來看,嚐糞非但沒有科學,而且也非常不衛生。雖然古人擔心父母健康而嚐糞,被《二十四孝》認為是一種孝的表現,但如果你在意自己的健康的話,千萬別模仿。

10、哭竹生筍》會吵的人有糖吃

孟宗竹,這種竹類的植物大家一定多少有聽過,現在要說的這篇正是與它有關。傳說三國時代,有位叫孟宗的人,孟宗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孟宗的母親喜愛吃竹筍,一次臨近冬至時想特別吃,他明知道此時並非竹筍的生長季節,但為了母親,孟宗還是跑去山中尋找。最後當然是怎麼找也找不到母親要吃的竹筍,所以悲從中來的孟宗只好在竹林中悲泣,想不到這一哭竟然被他哭出竹筍來了,他趕緊把竹筍帶回家孝敬母親。

這個故事跟前面提到的「郭巨埋兒」或是「刻木事親」比起來,沒有那麼令人毛骨悚然,不過哭一哭就能哭出竹筍來,這件事還是有點神奇,以現代的角度來看,根本就是「會吵的人有糖吃」,不太適合小孩子模仿。

《二十四孝》顧名思義,是一本通篇都在提倡孝行的書,對父母盡孝道、體諒父母或寬愛他人,但為了父母偷竊、殺人、吃大便、把老婆趕出去,這些行為真的可取嗎?也許「孝順」的精神在社會上固然重要,但以上事蹟還是不要學比較好…

責任編輯/潘渝霈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毅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