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裡的事被搬到實際生活中來,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想像中的未來離我們更近了。甚至當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連工作會被搶走,人類會被AI統治的憂慮也出現了。同時,這個問題也成了世界熱議的話題。
「AI真的能取代人類嗎?」對語言格外關注和熱情的我也非常好奇:「如果AI翻譯機問世,那麼我們就可以不用學外語了嗎?」
隨著交通工具和技術發達,地球早已成為一日生活圈。外語不只局限於表達個人情感和溝通,在國際貿易、文化交流、和平協商等方面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現在環遊世界就像進出鄰居家一樣,在教育上,只要解決語言問題,國境就等於不存在。可是人類的科技日新月異,這一切真的只靠AI就能解決嗎?
利用人工智慧,機器取代口譯、翻譯的日子將至。早在60多年前,這種言論就已經出現了。當然,這段期間多虧日益發達的技術,翻譯機的翻譯已經比草創期還要更自然,而我們也見證了它的活躍。
以Google翻譯來說,利用演算法和統計,可以讓輸入的文字翻譯水平更上一層樓,而且甚至還可以用相機功能來翻譯。雖然並不完美,但是在國外旅行時,看著菜單上陌生的字母,只要用相機拍攝,Google就能翻譯。另外,幾年前奈及利亞的某IT企業家還做出了一件創舉,推出支援非洲2000多個地區語言翻譯的劃時代AI平台OBTranslate。
但是隨著這些驚人的成果問世,機器翻譯的關鍵性問題和極限也因而暴露,同時也出現越來越多「看來機器代替人類翻譯這個夢想,似乎在遙遠的未來才能實現」這樣悲觀的見解。
出國旅遊時,辦入境手續或點餐等,現在都已經可以使用翻譯機輔助。而像技術領域方面,只要知道專業用語,直譯即可的文件翻譯等,使用AI更有效率。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無論是個人關係,還是商業或外交的問題,始終有機器翻譯無法取代真人翻譯的問題。
這是因為人類的語言有這樣的功能和屬性,會隨人類的習慣系統,無限地創造出既新穎又具創意性的句子。由於人類的心理進化,所以能靈活生成和使用語言這個訊號,這也是人類和機器決定性的差異。也就是說,無論AI再怎麼發達,它也只能對被拆解的符號進行編碼或解碼後翻譯,無法將脈絡、合理性、比喻、嘲諷等深藏於內容之中的意義和語感翻譯出來。因此,我個人贊成人類靠AI完全擺脫學外語一事,絕不會這麼容易發生。
讀到這裡,大家的想法如何呢?讓我們一一來看,至少目前機器翻譯還無法取代人類翻譯的關鍵因素吧。
1.用機器翻譯人類的想法有限
因為機器翻譯最適合將一個語言的單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對應單字,可是人類要的是「透過單字組合,傳達內含於句子中的想法」,所以兩者的差距甚遠。如果單純只靠單字替換,就想正確傳達我們的想法,效果極其有限。因為人類的想法會受其使用的語言所支配,而且語言不只受其文化背景的影響,還有日積月累的改變和進化。
也就是說,因為每個語言都有其誕生和發展至今的文化、歷史背景,所以當單純只用機器轉換時,就會很常遇到各文化圈之間,文字相同,可是想傳達的意義和感覺卻截然不同的狀況。因此,由於語言濃縮各式各樣的社會和文化要素,所以AI絕不可能把被語言支配的人類思想完美地翻譯出來。而機器翻譯該如何克服這項盲點,解決方案至今仍處於五里霧中。
2.機器沒有看清內容脈絡的能力
有人說轉換兩種語言幫助溝通時,必須超越每個單字的意思,掌握句子乃至整體對話的脈絡再來傳達內容,這件事很重要。韓語不是也有句俗諺要人注意用字遣詞嗎?如果誤會整體內容的脈絡,而誤用一個單字,就有可能導致極端的後果。
還有如果口譯是由人類進行,即使說話的人口誤,也能做到適當地以意譯的方式處理後面的句子,以免影響到內容的傳達。可是機器翻譯卻毫無應付這種情況的功能。簡單來說,內容要聽到最後才能知道真正的意思、話中有話的句子、需要靠前面說過的話來推測的內容等,只有人類才能正確地傳達。
3.機器無法將感情傳達給對方
憤怒、失望、悲傷、難過、悸動這些人類的感情可以透過獨特的聲音、語調或表情等來傳達,可是這點機器翻譯做不到。用什麼語氣來傳達何種情感,很多時候比文字還重要,無論技術再怎麼發達,機器人真的能傳達這些感覺嗎?這點很難讓人不疑惑。
我認為機器無法取代人類的另一個關鍵就是缺乏幽默感。沒有幽默感不僅無法傳達好笑的故事,像包含譬喻的表達方式或反諷語感等句子,機器也只會按字面替換單字來翻譯,絕不可能傳達出背後的真意。因此,最終我們可以獲得一個結論,就是只有人類才能傳達像具有文學性和詩意的表達方式。雖然我也看過安裝人工智慧的機器人畫畫和寫小說的新聞,但究竟機器人能創作出多具創意性和藝術性的作品,且是否能為我們帶來感動都還是未知數。
4.有「同音異字」的翻譯問題和「無法翻譯的單字」
例如韓語的「말」(mal)這個單字,英語該翻成「word」還是「horse」,機器該如何判斷呢?此外,如果以第一個意思來解釋「말」(mal),根據上下文或當下的情況,英語可以翻成word、language、speech、tongue、talk等各種單字,但應該要選擇哪一個單字,對機器來說,要看內建的程式,選擇並不容易。
還有,某個語言中的單字可能不存在於另一個語言之中,所以有時候必須說得很冗長,才能勉強推敲出該單字的意思。而這點也是機器翻譯無法補起來的洞。
例如巴西使用的葡萄牙語中有「cafune」這個單字,這個字的意思是「將手指插入心愛的人的頭髮中,溫柔地來回移動的行為」,那該如何翻譯呢?德語也有「honigkuchenpferd」這個單字,如果用機器翻譯,會翻成「長得像馬的蜂蜜蛋糕」,但這個字真正的意思是「臉上帶著燦爛到實在無法掩飾或抹去的笑容」。而西班牙語的「sobremesa」可以直譯為「桌上」,但實際上的意思是用完餐後仍一起喝酒或茶,一起共度時光的意思。
還有跟感情有所連結,更微妙的單字。像泰語有個單字叫做「grengjai」(擔心),它的意思是「有人想為你做什麼事,可是你知道他一定會因此感到痛苦,所以你在心裡希望他不要感到痛苦所產生的情緒」。
我認為這些單字機器根本就翻不出來,我這麼說有人會反對嗎?正如韓語的「정」(情)或「한」(恨),要在外語中找到能精準描述這兩種感覺的單字根本難如登天。因此的確有機器根本無法翻譯的單字或表達方式。
5.不可能即時更新新技術和新詞
利用技術溝通的極限和世界變化的速度太快有關。每天都有數不清的新技術和新詞在世界各地被創造出來,絕對不可能馬上就更新這些資訊。
即使人工智慧再進步,機器翻譯最終只有在人類輸入數據,編寫程式,再分享到全世界時才有可能。可是地球上有將近7000個語言,即使只挑選其中使用廣泛的主要語言輸入,那即時更新的速度又能快到什麼程度呢?顯然這當中一定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障礙和極限。
語言學家諾姆.杭士基(Avram Noam Chomsky)曾主張:「人類的大腦有一種為了習得語言的裝置(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人類出生就具備普遍文法。」所有的語言都有類似的文法系統,也就是說毫無例外地都具備主詞、動詞、形容詞等基本形態,只差在以何種方式排列和變形。
根據他的理論,語言習得是一種某程度上在一定的框架內,學習各語言如何組織句子的特性或差異的過程。因此,也就是說比起被文法形式局限,更應該把重點擺在傳達時包含了什麼想法和概念。
「語言的本質」是為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所存在的工具,再進一步延伸到公司、區域社會、國家之間的交流、理解和共鳴等。然而究竟技術要多發達,需要什麼系統,機器才能準確傳達人類複雜且深沉的情感和想法呢?可惜的是,目前的答案應該還是「很難說時機會落在何時,也無法保證是否會成功」。當然關於用AI翻譯的各種研究將會持續進行,或許的確會發明出劃時代的技術也說不定,但相反地,也不能排除永遠都沒有結論的可能性。
但是無論我們會面臨什麼樣的未來,都有一個不變的真理,就是人類的語言仍然會隨世界的變化而進化,而且人類也必須透過溝通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來生活和發展。因此,在迎接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裡,想透過和他人締結關係來達到自我成長,習得外語和使用外語的能力就非常重要。
如果從這個意義來看,拿起這本書的各位可說是做了明智的選擇。因為盡情享受誕生在地球這顆行星後被賦予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學外語,拓展自己的人生舞台!而且如果能越早學越好!
作者介紹|孫美娜
曾任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首爾校區校長、《HUFFPOST KOREA》編輯、KBS主播,現為孫美娜&Company代表、旅行作家、小說家、YouTuber等,是一位擁有無數稱號且多才多藝的女性領導人。
作者在2004年,即將邁入30歲之際,因為對人生的困惑日與俱增,於是決定從穩定的職場中出走,飛往西班牙巴賽隆納進修本為自己大學主修的西班牙語和新聞。作者拿到碩士學位歸國後,出版了第一本書《西班牙,你是自由的》,書中紀錄作者的留學生活和旅行故事,讓她一夜之間成為暢銷作家,開啟人生的第二幕。
精通五國語言的孫美娜作家將自己30年來學習外語所領悟到的學習技巧,全部收錄於本書中。很多人認為能夠精通多種外語,大多是因為童年在國外長大或從小在國外念書,但事實上並非全然如此。因為作者上國中才學英語字母,西班牙語則是大學的主修科目,法語則在過了30歲中旬才開始學,甚至義大利語是40歲之後才開始學,所以和上述推測完全相反。作者在書中提出「100天讀書計畫」,雖然要在100天內學完外語很難,但只要制定出好的學習計畫和學習法,而且不半途而廢,那麼100天就足以達到獨立自學的程度。書中還介紹了挑選教材、奠定各領域(聽說讀寫)的基礎,到心理建設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藉此達到自己的目標。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田出版《最高外語學習法:用100天3階段,打造出專屬你的語言上手體質》。(原標題:即使AI翻譯出現也得繼續學外語的原因)
責任編輯/邱苡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