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二年夏天,三十八位來自美國各地優秀的研究生和大學生,前往厄瓜多東部特納(Tena)附近的熱帶雨林,學習「克丘亞語」(Quechua)。這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語言學習計畫,不但有優秀的學生、一流的老師,還有完美的克丘亞語環境。計畫主持人 Dr. Swanson 在這片雨林出生、長大,和當地居民結婚生子,是學術界裡克丘亞研究的權威。所有學生都住在原住民村落旁,早上進雨林聽原住民用克丘亞語說故事,下午上Dr. Swanson 的克丘亞語課,二十四小時都處在一個克丘亞語隨手可得的環境中,沒有網路和科技,也沒有工作干擾學習,但兩個月後,沒有一個人學會說克丘亞語。
如果「好的老師、好的學生、好的教材和好的環境」就是學語言的勝利方程式,為什麼沒有人學會克丘亞語?
同樣從零開始,一位來自亞洲的學生只上了兩天課,就被 Dr. Swanson 請出教室,要他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接下來,他僅靠和原住民朝夕相處,兩個星期就能用克丘亞語有效溝通,一個月就掌握了這個陌生語言,前往安地斯山脈的聚落當志工、牧羊駝,兩個月後拿著克丘亞語聖經上教堂,三年後跟 Dr. Swanson 的家人在美國相會時仍說著克丘亞語。
這位亞洲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什麼是學語言的關鍵?學語言的原點又是什麼?
利用暑假學印加帝國的官方語言
大學時喜歡聽某女子天團的一首名為《熱帶雨林》的歌曲,愛情穿梭在沼澤、禿鷹、月色搖晃樹影之間成了我對雨林的想像,多年後才知道她們說的雨林其實是森林。
結束日本打工度假之後,我前往美國中部的堪薩斯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碩一的暑假,我得到一個難得的機會,前往厄瓜多的熱帶雨林研究克丘亞語。克丘亞語過去曾是印加帝國的官方語言,印加帝國遭西班牙人滅亡後,此語言的使用人口銳減,但今日仍是南美洲分布最廣的原住民語言。約有一千多萬的克丘亞語族居住在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智利和玻利維亞等地。近年來因南美洲國家的本土主義和民族主義興起,象徵南美洲固有文化的克丘亞語逐漸受到重視,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在厄瓜多,克丘亞語為小學的必修科目;美國的教育部將克丘亞語視為關鍵語言,提供聯邦經費推廣克丘亞語的學習與研究;二○一五年,祕魯的青少女以克丘亞語翻唱麥克.傑克森的名曲,在網路上廣為流傳。
克丘亞語並不是一個有「標準版本」的語言,換句話說,每個地方的克丘亞語都不同,有些能互通,有些不行,並沒有哪一種「腔」比較標準的概念。以一般讀者較熟悉的日語為例,日語之所以有「方言」和「標準語」,是因為日本在明治時代制定了全國統一的「標準語」,各地稍微不同的「日本語」於是成了「方言」。在沒有標準語的時代,所有的方言都是一種「語言」,克丘亞語目前就處在這個狀態,有興趣的讀者可上 bible.is 網站線上收聽用各種不同克丘亞語錄製的聖經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