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可以常回,但不能長住!」長大後,子女是怎麼和爸媽變疏遠的?她曝雙方應有1心態轉變

2023-03-18 12:00

? 人氣

為什麼許多人長大後,就和爸媽疏遠了?(示意圖/取自freepik@Lifestylememory)

為什麼許多人長大後,就和爸媽疏遠了?(示意圖/取自freepik@Lifestylememory)

螃蟹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長大以後,家可以經常回,但不能長住。」

我只用0.03秒就理解了這句話的精髓,我們相視一笑,繼續繞著二中翻新後的操場散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螃蟹的心情我也有過,我身邊每個獨自在外面漂泊打拚不愛回家,尤其是逢年過節不愛回家的朋友,都有各自的細密心事,他們多半跟父母之間有這樣那樣的矛盾,沒辦法好好說話,沒辦法互相理解,只好選擇逃避,免得沒說幾句就不歡而散,互相傷害。

從什麼時候開始和爸媽疏遠了?

但故事一開始好像不是這樣的,如果把時間這盤錄音帶倒帶,讓時光逆流到兒時,那時我們還喜歡纏著爸媽,想讓他們別總想著工作賺錢,多陪陪我們,那時我們跟爸媽比現在親近得多,到底是哪個參數出問題了,長大後,反而跟父母相對無言、相看兩厭了?

某個微醺的午後,我跟菁菁躺在床上聊原生家庭,聊怎麼跟父母相處,聊了很久,聊到柔和的日光斜斜地從窗簾的縫隙裡穿過,偷偷踩在地板上,聊到魚缸裡的豹紋斑馬魚都跑過來偷聽。她提到,青春期她跟爸媽的關係很緊張,就突然不知道該怎麼跟他們相處了,她甚至靈機一動飯前用手機連藍牙音響放點有年代感的音樂,巧妙地避免尬聊。

有一次跟爸爸鬧彆扭,晚飯時扒拉兩口飯就一個人跑到房間裡生悶氣了。睡前,她爸跑過來說了一句:「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爸媽都在學著當父母。」那個瞬間她覺得自己像德善,活在被人守護而不自知的《請回答1988》裡。

跟爸媽的關係,起起伏伏,時好時壞。

去年年底,她在老家逛超市,看到個熟悉的身影抱著一堆東西站在收銀台那裡排隊,走近幾步後確認了判斷,那個長得帥、讀書好的男神,如今身材發福,臉上擠滿了肉,普普通通地站在人堆裡。她忽然失落,忽然理性。人都是會變的呀,從17歲到29歲,13年過去了,13年可以發生很多事情改變很多東西的。

她從來沒意識到她跟爸媽之間有13年相處的空白,讀大學以後,工作以後,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在外面生活,習慣了什麼都靠自己,跟父母沒什麼有效的交流,沒共同的話題可以聊,加上中國的父母大多是「大家長式」的,講究權威,而她又是很有主見的人,難免起衝突。

長大後,和父母的相處方式轉變

在不斷的摩擦、和好,摩擦、和好中,她總結了跟父母相處很重要的一點—「去意義化」。成年後一定要轉變角色當掌舵人,反思自己也讓父母反思,他們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們有沒有自己的精神寄託?父母在栽培孩子的時候,總是抱有很多期望,他們把很多東西都「意義化」了,潛移默化地教育我們力爭上游當「人上人」,但他們所期待的「人上人」又未必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所以,長大以後,我們要「去意義化」,定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照搬父母給的邏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