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郭魚為什麼叫做「吳郭魚」?專家一篇文完整解析,外來種變身台灣國寶魚的過程

2023-04-01 09:30

? 人氣

吳郭魚在21世紀憑藉台灣漁業技術,搖身一變改良為「台灣鯛」,行銷國際市場。(資料照/顏麟宇攝)

吳郭魚在21世紀憑藉台灣漁業技術,搖身一變改良為「台灣鯛」,行銷國際市場。(資料照/顏麟宇攝)

戰後引進台灣的「吳郭魚」,魚名就訴說了傳奇,也成為最廉價的養殖魚,供給貧窮人家。二十一世紀更以台灣漁業技術打造了「台灣鯛」(Taiwan Tilapia)品牌,行銷國際市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麗魚科口孵非鯽屬的「莫三比克口孵非鯽」,以其易於雜交的特性而廣為世界養殖,在台灣有幾種俗名:因原產於非洲,而稱之「非洲仔」;因從南洋引進而稱之「南洋鯽仔」;為紀念從南洋帶回魚苗的吳振輝、郭啟彰,而稱之「吳郭魚」。

先解釋中文屬名「口孵非鯽」是什麼意思:「口孵」是專門用詞,指某些魚類有以口護卵、育幼的行為。「非鯽」是非洲鯽魚的簡稱,這是中國大陸的命名,因為此魚原產於非洲,又長得很像鯽魚。

二戰期間,日本為了軍需,在南洋占領區養殖「帝士魚」,就是上述的「莫三比克口孵非鯽」。

一九四六年,日本戰敗的第二年,被徵召去南洋服役、在新加坡兵營等待遣返台灣的吳、郭二人,因了解這種養殖魚的價值,就潛入養殖場,脫下內衣當魚網,撈取魚苗。第二天上船時共有十六尾,在十天航程中,以配給的生活用水為魚苗換水,回到高雄時還存活十三尾,成了後來台灣億萬吳郭魚子孫的「開台祖」。

後來,台灣水產養殖專家又陸續引進其他幾種「口孵非鯽屬」的魚,進行雜交以改良品種。因此,在台灣育種成功的「紅尼羅魚」、「福壽魚」、「單性吳郭魚」等,都被視為廣義的吳郭魚。

並非所有吳郭魚都可以被稱為台灣鯛。(圖/貓頭鷹提供)
並非所有吳郭魚都可以被稱為台灣鯛。(圖/貓頭鷹提供)

「台灣鯛」之名從何而來?由於「麗魚科」又稱「麗鯛科」、「慈鯛科」,其中有個「鯛」字,而台灣人都知道鯛魚是日本人眼中的第一等魚,所以吳郭魚就化身台灣鯛了。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吳郭魚都能稱為台灣鯛。台灣鯛除了品種改良之外,還有生產、加工的規範和認證,包括以乾淨的鹹水或半鹹水養殖,收成前的魚體潔淨,收成後的宰殺、放血、去鱗,以及冷凍魚片加工製造流程等。

吳郭魚屬於雜食性,又有很強的環境適應力及疾病抵抗力,加上成長快、魚體大、高蛋白、口味佳,已成為全世界水產養殖、魚菜共生(Aquaponics)最重要的魚類之一。

吳郭魚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字,英語稱之Tilapia,源自南非班圖語(Bantu languages)中的Sesotho(Sotho)及Tswana語Tlhapi,本意就是魚。我覺得,在以色列,以耶穌門徒彼得命名的「聖彼得魚」(St. Peter’s fish),雖然是出於觀光行銷的創意,但在今天頗具寓意。

在以色列最大湖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周邊,以及附近被認為是耶穌家鄉、彼得故居的迦百農(Capernaum),那裡的餐廳會提供湖中的「聖彼得魚」:這是源自新約聖經記載,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神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