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魚」的命名,主要來自聖經馬太福音寫到漁夫彼得捕到一尾嘴巴裡有一枚硬幣的魚,但經文中並未提及魚名。「聖彼得魚」就是吳郭魚的一種,稱之「加利略帚齒非鯽」,分布於非洲及亞洲約旦河。
人類面對野生海魚可能即將枯竭,應如何解決人類的食物危機問題,吳郭魚養殖勢必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過,吳郭魚也因水產養殖入侵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川,破壞當地河川生態系統,而被視為有害的外來種魚類。
在台灣,吳郭魚已遍布各溪流中下游,成為生態殺手。但,看到吳郭魚在髒臭淺水中仍能存活,也不得不佩服其生命力之強盛!
作者介紹|曹銘宗、林哲緯
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現任作家、講師,兼任導遊,關注台灣庶民的語言與文化,致力台灣歷史的史普寫作。曾任聯合報文化記者及主編、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中興大學駐校作家、聯合新聞網〔讀.書.人〕專欄作家。
林哲緯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擅長科學插圖及各式平面媒材繪畫;近年專注於秋海棠及其他熱帶植物分類;對自然界懷抱強烈興趣及理想,一路走來。
繪圖作品收錄於《蚵仔煎的身世》、《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臺灣野生蘭精細插畫明信片》、《菇的呼風喚雨史》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貓頭鷹《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原標題:01吳郭魚和台灣鯛)
責任編輯/趙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