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的研究已證明,短視地專注在人脈規模其實是錯誤的。你的社交連結的品質(而不是數量),可以準確預測你的認知運作、工作韌性和工作參與度。此外,你的人脈結構——你是擴張者、仲介人或召集人——可以說明你的薪資與創意水準等各種事情。
在職場以外,你的社交連結亦攸關你的健康與快樂。70項調查的統合分析發現,孤獨會讓過早死亡的機率提高26%。寂寞與肥胖或一天抽15支香菸同樣致命。美國衛生署長警告說,中年男性健康的最大威脅不是心臟病或肥胖症,而是「孤獨疫情」。
根據芝加哥大學教授兼社會神經科學領域專家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高達八成的年輕人與四成的較年長成人都經歷過寂寞。除了生理健康惡化,孤獨亦可能造成憂鬱、人格障礙、精神病,甚至自殺。6千萬美國人,亦即五分之一人口,因為寂寞而受到很深的影響。
這裡有點自相矛盾。這種深沉孤單感發生在我們比以往有更多人際連結的時候。臉書(Facebook)每個月有20億用戶使用,市值大過挪威的國內生產毛額(GDP)。2017年,人們一天花大約4小時在行動裝置,可是實際打電話僅有20分鐘。
昨天晚上,我和先生難得不帶小孩外出用餐。我在等他的時候,迅速掃瞄了餐廳,注意到大多數人桌上都擺了支手機。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努力在玩手機。甚至在用餐中,他們也無法放開。
那些從小用iPhone長大的青少年,這種現象更為嚴重。社會心理學家珍.特溫格(Jean Twenge)在《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撰文,引述一名高中生雅典娜的暑假:「我跟手機在一起的時間比跟真人在一起還多……我的床上都壓出身體的印子。」過去15年,每天跟朋友見面的青少年人數減少逾40%。當我們和朋友面對面聚會時,對他們會有更真實的認識,而不只是他們投射在社群媒體上的形象。正面的社交互動——眼神接觸,聆聽彼此,把手搭在肩上——能夠觸動降低壓力的生理反應。反過來說,社群媒體上的投射形象會招徠社交比較。青少年憂鬱、焦慮及自殺的比率陡增並非意外。
那麼,社交網絡能解決什麼?在一連串研究,伊利諾大學心理學家約瑟夫.史托克斯(Joseph Stokes)檢視人們覺得可以預測孤獨的數個因素:一個人的人脈有多廣,他們有多少親近朋友,他們與親戚相處的情況,他們的人際關係有多密切。在他檢驗的各種預測因素之中,一個人的人脈有多近似召集人,是最能夠預測孤獨的因素。召集人亦比較快樂,對生活更為滿意。可是,相同的網絡結構不會讓我們在工作上更快樂。在工作上,其關係較為複雜。仲介人對他們工作的實用層面更為滿意,而召集人對職場生活的社交層面較為滿意。仲介人則比較有工作與生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