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世界走走推出專題「菁英媽媽的選擇」,探討「家庭職場兩兼顧」這道歷久彌新的難題。在傾聽各行各業媽媽煩惱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社會對母職的高標準,讓許多女性對自己在家庭和職場的表現都施加嚴苛的自我要求。
今年母親節,走走延續「菁英媽媽的選擇」這個主題,除了述說女性掙脫母職高標準、學習「放下」的故事,也將繼續去年沒有說完的、菁英媽媽回歸職場的生命歷程。本篇報導,走走記者採訪到2位生產完後暫離工作、又重返職場的職場媽媽,談談她們磕磕碰碰、最終重新找回人生定位的求職過程。
文/程遠茜
職場上,女性升遷天花板時有所聞;拉長到女性職涯,「母親」卻更是一道厚重的強化玻璃。
進一步選擇「全職媽媽」的女性,往往有斷了線的焦慮甚至恐懼,但這份情緒,來自於哪裡的眼光?家人、社會、自己?
2022年婦權基金會委託得人資源整合舉辦的工作坊裡,聚集了各種背景的全職媽媽,她們彼此陪伴,建立互助信任的支持團體,在過程中重新爬梳自己的狀態。
其中,李小姐和雅如分別離開職場兩年半和兩年,各自從高工時、高挑戰的工作崗位,以不同際遇離開職場走入育兒生活。
她們怎麼被動和主動接受身分轉變的標籤?如何感受肩上多扛了「母職」工作的女性,那樣妥協、掙扎於重返職場的路上?
以下是兩位職場媽媽的專訪:
李小姐:30-35歲,育有一寶1歲半,工作6年、離開職場2.5年。前後皆從事金融財務分析類工作。
如果先求有再求好,何時才能再開始求好?
回頭想,如果做之前的工作(上下班制、不時加班到七八點),是要怎麼帶小孩?
當初選擇離開職場,是想轉職也想備孕。過去六年工作裡,最後的身心狀態需要藥物調適,但我想在人生的那個時間點有寶寶,備孕必須停藥,也就必須離開當下的環境休養。
生完我就一直在找工作,也都有機會來找我。像是有一份工作薪水開很高,專業上能勝任、有挑戰性,也開宗明義跟說,我理解你有寶寶,但我們就是會加班。因為自己媽媽年紀大了沒辦法完全托育,當時也還沒找到合適的托嬰中心,就不可能去接這份工作。
即便得人提倡,我還是不希望因為媽媽的身分就必須「先求有再求好」。我會思考,30幾歲了,何時還有可能再求好嗎?
我不想要「將就」。過程中也開始質疑:「難道就沒有能讓我發揮專長、未來前景很有發展、又能配合我養小孩的工作嗎?難道就業市場上沒有能夠體諒『媽媽』身分的主管嗎?」
全職媽媽的機會在哪裡?
我曾經找到很絕望。看各個人力銀行的平台、社群,投了履歷都沒有回應;面談時大家會問:「那你這兩年在幹嘛?」然後就會笑笑說會再回你。當然也有可能資歷不是對方要的,但是幾次過後就會開始自我懷疑,真的是因為我當了全職媽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