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日本戰敗,並且在1945年投降,接著隔不到一年時間,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不過有句話說得好,打仗打得是後勤,四十四兵工廠是當時國民黨負責維修與生產軍火的工廠之一,位於濟南與青島,不過好景不常,1948年秋季,國共雙方陸續爆發關鍵性的三大會戰。
而在戰火越來越接近的情形之下,總不能把維修廠一直放在靠近前線的位置。因此四十四兵工廠在同一年10月,開始計畫性的從青島跨海搬遷至台灣,並且選擇落腳到剛剛說到的,前日本陸軍松山倉庫,畢竟那邊有現成的建築可以使用,不用白不用,而現在台北101附近的觀光景點四四南村,就是當時跟著兵工廠員工一起遷移過來的眷屬住所。
那時間繼續往下走,1950、1960、1970年代,台北市總人口數從70幾萬人成長到兩百萬大關,當中包含政府遷台,以及後續北漂所帶來的巨量人口,讓原本發展就很密集的台北西區,變得更加擁擠,因此政府打算開始把部分軍事設施搬出市中心,用來興建住宅或商業建築。
其中一個看上的就是臺大醫院南邊的這塊地,是原本的陸軍總部、聯勤總部與憲兵司令部的所在地,我們從1968年的航照影像,還可以看到軍用車輛的身影。
那把軍事設施搬走後要蓋什麼呢?當時這塊地有兩個方案在選擇,一個是大型公園,可以調節都市氣候,另一個則是開闢商業中心,預計建造各種辦公大樓、旅館公寓、百貨商場、世貿中心等等,最後討論由商業中心方案勝出,而這整個計畫被稱作「營邊段計畫」,於1974年啟動。但後來蔣中正在隔年4月逝世,這塊土地,在中央政府的拍板定案下,改成興建兩廳院與中正紀念堂,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到這裡認真聽的觀眾應該會疑惑,阿你不是要講信義計畫區,怎麼講到中正紀念堂去了?因為營邊段計畫的商業中心夢想,最終可說是由信義計畫區繼承了。
1975年,行政院指示四十四兵工廠遷移,計畫把這塊土地,拿來興建軍公教與國民住宅。1977年,林洋港市長加入「副都心」概念,1978年李登輝當市長時,希望把不敷使用的市政府與市議會遷移到這裡,而且接受旅日建築師郭茂林的建議,納入了除了住宅跟市政中心以外的商業中心構想,最終整體計畫大約是在1980、1981年陸續確定。
第一階段
計畫確定後,1981-1994年進入第一階段建設期,信義計畫區從原本光禿禿的土地,開始冒出不少建築物,像是世貿展覽中心、世貿辦公大樓、國際會議中心、國際觀光旅館、市議會、信義區政中心、以及新的台北市政大樓等等。
不過中間在1985年有個小分水嶺,因為當時的政府下令,除了核准的公共建築可以先行施工之外,其他建築都要等後續行政作業走完才能開工,因此1985年之前所興建的建築,都是國家主導為主,不過上面建築名稱很多,我們從外觀分辨比較快,基本上長這一型的,大概都是同一時間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