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見的焦慮症狀有哪些
由於孩子比較不會用言語表達情緒狀態,無法明確說出為何焦慮,因此需 要家長從孩子的行為中觀察。潛在的焦慮可能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譬如對上 學感到有壓力的孩子,在每天早上起來,要上學前表示肚子痛,出現焦慮的身體化症狀,包括心悸、呼吸困難或呼吸加速,出汗、手抖、肌肉緊繃、噁心、 拉肚子、頭痛、頭暈、昏倒,胸悶、胸痛。
學齡前的孩子出現焦慮時的行為包 括咬手指(甲)、咬衣領或袖口、捲頭髮、轉扣子、拉拉鍊、拔頭髮、摳臉、摳手、捲衣角等,也有孩子會出現作惡夢、容易哭鬧、易怒情形,一般來說,幼兒的焦慮表現較為簡單,隨著年紀增長會變得相對複雜。
焦慮也會以強迫的行為表達出來,在生活中有某些儀式化的動作或習慣,可以減輕焦慮情緒,增加安定感。當自我要求高的人出現焦慮情緒,覺得自己 不夠好、不夠完美時,會出現某些反覆性或儀式化動作來解除或中和焦慮,這種情況較易發生在個性安靜乖巧,有點完美主義者的高年級兒童或青少年,有時會同時合併有焦慮、憂鬱等症狀。
父母如何幫助出現焦慮症狀的孩子
請在心裡默念三次「不能處罰、不能處罰、不能處罰」,若在出現焦慮的孩子身上施加處罰的話,孩子感受到的壓力會更大,更增加焦慮情緒,即使處罰能停止表面的焦慮行為,但焦慮仍然存在,只是換個形式出現,變成惡性循環。
此外,孩子會擔心被父母責備或處罰,遇到事情也不想與父母分享,當面對父母變成另一種壓力,能逃避就逃避,親子疏離和衝突會越來越明顯。
建議父母先同理孩子的感受,並讓孩子知道父母有發現自己正處於焦慮狀態,再幫助孩子釐清焦慮的原因。釐清壓力源後,父母可以依據孩子的年紀降低孩子的焦慮。
學齡前的幼兒:一個人無法同時感到放鬆又感到焦慮,投入某件有趣、好玩的事情是取代焦慮很有力的方法,藉由一些遊戲或散步、擁抱等活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放鬆孩子的心情。
學齡期兒童:教導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狀態,練習覺察情緒。
青少年時期:引導孩子檢視並調整自己的想法。
有時孩子會因為遇到挫折,以發脾氣或是攻擊行為直接表達不滿,如果孩 子在無意間用攻擊行為達到了某種目的,以後就很可能會增強這種行為表現, 父母可以先觀察,孩子在哪種情況下會產生攻擊行為,再去除孩子藉此所獲得的事物;如果孩子是因為遭遇太多的挫折而產生攻擊行為,那麼父母要儘量減 少孩子不必要的挫折感。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或許孩子會哭鬧,但是父母要堅持立場,讓孩子知道,和別人互動時必須要遵循某些規則,除了攻擊行為之 外,還有更好的方式可以達到目的。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