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農耕,為何中國自古缺馬,歐洲卻以騎士聞名?專家揭歷史課本沒說的3大原因

2023-10-22 10:30

? 人氣

自古以來,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農耕帝國都會被馬政運轉所困擾。(示意圖/取自pixabay)

自古以來,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農耕帝國都會被馬政運轉所困擾。(示意圖/取自pixabay)

騎兵是古代軍隊不可或缺的兵種,具裝騎兵更是能夠摧鋒折銳、所向無敵。然而,要想訓練出大量的騎兵部隊,就必須要有能夠良好運轉的馬政支持,而自古以來,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農耕帝國都會被馬政運轉所困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什麼農耕民族養馬不易?為什麼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的遊牧人卻很少培育出優良馬種?

馬喜高寒、乾燥、陰涼,而多數地區都是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東亞雨熱同期,夏季格外炎熱潮濕,這種氣候適宜農耕,可極易導致馬匹疾病。可以說,東亞地區天然地不適合養馬。但由於在生產力上獨步全世界,處於這裡的古代中國仍然憑藉國力優勢維持著極高的馬匹蓄藏量,只是疾病導致的馬匹損耗可是個驚人的數字。

需要維持龐大的馬匹蓄藏量,是古代中國的歷朝歷代培養具裝騎兵的需要。當時中國使用的主要是蒙古馬,肩高遠不如中西亞的優質馬種,因此必須擁有龐大的基數才能篩選出能夠作為戰馬的馬匹。如果要承擔具裝騎士和馬鎧的重量並能發起衝鋒,那就需要更加健壯的體格,能夠合格的馬匹數量就更少了。

相較而言,地理位置相對靠西、靠北的蒙古高原、河套平原等地更適合馬匹的生存。那裡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乾燥少雨,年均氣溫較低,而且這些地區人口密度小,草場又廣闊,一方面能夠散養馬匹,減少投喂的人力投入,另一方面也能減小馬匹密度,在疫病暴發時極大地減小傷亡。這無疑是生活在東亞地區西、北部遊牧民族得天獨厚的優勢。

然而,馬種的局限仍使得這些遊牧民族擁有的能夠勝任具裝騎兵的高頭大馬也不多,散養的牧馬方式更意味著他們不能像農耕民族一樣使用大量糧食喂馬,戰馬的體格也就不會長得太大。加上冶鐵技術和鐵礦來源的限制,東亞遊牧民族的具裝鐵騎數量向來比較少,往往作為可汗控禦部族的底牌使用,不會輕易投入作戰。

古代日本的馬種也是蒙古馬,那裡的騎兵戰馬之所以普遍矮小,是因為日本的馬匹蓄藏量有限,能夠用於篩選的種群數量不足。除了在自身擁有的馬群中進行篩選,解決馬種問題的另一個思路則是引種。然而,儘管西漢王朝從中亞引入了為數不少的大宛馬、烏孫馬等優質馬種,有效改善了涼州地區的馬匹品質,威名赫赫的涼州大馬因此產生,但涼州馬不耐潮濕,只能生存在乾旱的西涼,很難在廣袤的關東地區長期繁衍,並不適合在全國推廣。

農耕社會養馬的另一個問題,是農業發達帶來的人地矛盾,這也是馬政逐漸敗壞的重要原因。在蒙古草原上,馬匹可以放養,能夠活動的空間是巨大的,因而也相當健壯;而在農業發達的地區,馬匹只能圈養在馬場中,由於密度上升、糞便大量堆積等原因,它們非常容易患病。可以說,馬匹密度越小,對養馬越是有利。因此,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為了養馬乾脆大量毀壞耕地,以此製造出龐大的人為草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