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五年後,總算開始要本利平均攤還,這時候先用偏低的利率1.8%去計算,那每月要繳4萬8,之後住個10多年可以賣掉去別的地方,也可以就這樣繼續住到某一年貸款繳清。
姑且不論這項政策是否有辦法實行,至少讓年輕人有個殼,這件事看起來的確可行,但風險在於如果讓更多「不具備還款能力的人」背上千萬以上負債,那是否容易釀成系統性風險?
這事情不可不慎,每個月還款4萬8,有些人會認為:「五年後收入變多,不就還得起?」這話似乎也沒錯,只是收入建立在必須要大幅增加,否則微幅增加的話,其實依舊幫助不大。
以現在夫妻兩個人當頂客族,都不生小孩來估算,夫妻月收入合計8萬,減掉4.8萬,將只會剩下3.2萬。
這3.2萬要吃三餐,還要偶爾回家鄉看看老父母,通勤費、社交費、保險費等等,一個人1.6萬能否做以上這些事,相當值得大家思考,至於如果生了一個孩子,那就更不用贅述了。
買房跟買股票或買保險都是要仔細評估的,差別只在於買房可以稍微再大膽一點,這沒問題,但是大膽過頭,同樣會陷入資金鏈斷掉的窘境,當然如果是缺錢可以跟原生家庭搬救兵的那種我們不討論,
那一個人或一對夫妻(or情侶)會不會因為這個政策就得到此生的財務救贖?有非常大的討論空間,而且房價勢必會因為這樣的政策更上一層樓,回到過去專欄常提到的:「我們要過上更好的生活,一直都是要成為全社會前20%或30%的人,除此之外,除了降低物質慾望外,別無他法」。
齊頭式的把基本工資拉高,這是沒用的,或者直接宣布大家買房可以不需要頭期款,這同樣也是沒用的,因為你不用頭款,別人也同樣不需要,終究要回歸到「誰錢比較多,出價比較高」的循環賽局當中。
台灣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住,只是能住的地方看不上,看得上的地方買不起,人人都要捷運站5~10分鐘就走到的地方,每個台灣人都精打細算要把仲介費含在總價當中加價賣,那這個局就是這樣繼續下去,提升自己的認知,把專業技能磨練起來,讓別人(客戶、老闆、同事)一定需要你的協助才能做事,那自然就擁有了賺錢的能力。
對於各種財務的決策,最後都仰賴我們的本業底氣,價值觀、人生觀、視野與認知,這些都緊密連結著我們這一生會擁有多少的財富數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畢德歐夫。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