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三年的房市升溫,可說是熱度一點也不輸給股市,甚至有時候討論度還高上一些,這並不意外,因為台灣的自有住宅高達8成的比率,加上整體的國民財富不斷攀升,通膨影響下,房價自然就跟著上去。
不少年輕人苦於沒有原生家庭的幫忙,光準備頭期款這關就卡住了,以前親自走過一回的經驗是「先求有再求好」,不過還有下一句,就是「在能力範圍內買到最好的地點」,暫時犧牲空間或忽略屋齡,這是當時選擇走的路。
不管何時,台北房價永遠都很貴,除了SARS那時候,那時候老丈人也曾好意告誡,是否往外部的區塊選擇,而且建議我一步登天,直接把空間買齊,這樣以後就不用再換。
我跟太座確實就此事做了一些討論,但最後評估還是可以扛得起一個台北小窩,跟太座說還是把通勤時間省下來,我們需要的是「時間」。
事後來看,其實就算當年選了老丈人建議的方案,也不見得就少賺錢,甚至賺更多也說不定,因為這幾年低基期的區域進行了補漲,漲幅大的反而都是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台北市漲幅真的不算大。
在貸款年限的部分,當年很保守選了20年期,還記得銀行貸款人員一直建議「真的不選30年嗎?」那時候真的保守過度,百般考量下,選了20年期,無寬限。
頭期款2成,也是靠多年存下來的,但硬要說起來,當年真的是太保守,只懂股市不懂房市,畢竟只看了35間房,買下人生第一間小窩,只覺得很新鮮,財務上倒是沒什麼太大壓力,
反而是準備要成婚了,這事比較緊張忐忑,光是要籌辦婚禮,還要發送喜帖,發給哪些親友,要怎麼排座位,誰不能跟誰坐,誰一定要跟誰坐,誰說好要來結果突然又改成不能來,長輩突然說加個兩桌可以嗎?諸如此類的事情,一直都覺得處理「人」比處理「錢」的事複雜多了。
拉回主題,現在的年輕人要面對的是更高的房價,這點無庸置疑,真的很辛苦,現在大學畢業生算一算大概是90、91年次,他們的父母親較大可能落在6年級生前段或5年級生後段。
假如大學畢業五年內要買房,這難度真的高,就算拉長為畢業後十年內要買,幾乎也要長輩多少幫忙出點頭期款才有可能。
那政府未來如果真要出一個「免頭期款的購屋方案」,這也不能說好還是不好,這是兩面刃的問題,因為支持的一方認為「至少先成為有產階級」,而不支持的一方認為「五年寬限期過了之後,開始要本利平均攤還,那真有辦法支撐嗎?」
我們先來試算幾個數字看看,假如房價1500萬全貸,在前五年只付利息的情況下,以現在2.07%來計算,每年要繳利息31萬,除以12個月,大約就是每月2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