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二:臺灣土地這麼少,蓋太陽能板就夠可惡了,生質塑膠還來與民爭糧!
許多關心糧食問題的人士一聽到高科技、生質塑膠就覺得反感,主張生質材料使用糧食作物,就是與民爭糧。的確,現行技術中,使用玉米、馬鈴薯、樹薯、或甘蔗這些富含醣類的作物來製成生質塑膠是最高轉換率、低成本的做法,但這跟與不與民爭糧卻是兩碼子事啊!
就拿德國經驗來說吧,該國2015年研究指出,2014年全球生質塑膠總產能為170萬噸,即使全部產出,所需使用的總農地面積為68萬公頃,這佔全球總農地面積50億公頃的不過萬分之一,生質材料的發展我們可以謹慎,但不必過度擔心,否則不就掉入綠學院文章一直在講的,「只談感情不談邏輯」了嗎!
更重要的是,科技並非靜滯的,除了持續提升農作物的品質、產量、氣候韌性、以及原料精煉的轉換率,生質塑膠也積極地拓展替代來源,例如從藻類、木質纖維來取代,而未來最令人期待、含金量極高的,就是從農業廢棄物中來提取,而這又是另一個循環經濟的體現。
若說當今社會有什麼糧食危機,那也是人為操作的不均、而不是總量的不足啊。
刻板印象三:環保鞋一段時間沒穿鞋底就碎裂崩解,生質材料的產品就是劣質!
確實不少人都有過這種糟糕的使用經驗,幾年前我也買過一雙「會解體」的環保鞋,因此能體會這種刻板印象的感受。不過我們上一篇文章就提到,每一種生質塑膠都有它適合的應用,例如:可分解塑膠既然強調快速分解,那你拿它去做需要耐久性的鞋材,不是自找麻煩嗎?非但無法彰顯材料的優勢,反而讓它變成商品的致命缺點。錯的是誰?是不懂應用材料特性的產品設計者啊!
目前臺灣就充斥著未經檢驗、未取得認證而自我宣稱可分解、可堆肥、天然環保的假製品,最常見到的偽冒種類有以下兩種:
以傳統聚乙烯(PE)塑膠為主,摻混有機或無機物:最常見的就是在PE中加入澱粉、纖維、或碳酸鈣等,這類製品唯一的優點是降低化石資源的使用,但由於PE本身是不分解的,它並不能透過添加這些有機或無機物就達到可分解、可堆肥的條件,所以並不該宣稱可分解的。
使用裂解劑(OXO)的塑膠製品:OXO是一種塑膠添加劑,製造商宣稱只要添加少量的裂解劑至傳統塑膠中,便可藉由氧氣、陽光、熱力和壓力等相互作用,使傳統塑膠快速分解。
然而這說法在國外早已被證明不實,因為它的效果充其量就是把完整的塑膠給崩解、粉末化,但這反而會引發難以控制的塑膠微粒之禍,造成的污染遠甚於隨意拋棄。歐盟在2018年初已正式做出結論,籲請各會員國針對OXO添加劑進行管制或禁用,同時美國也有超過150個企業與團體正在推動禁用。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想,生質塑膠在外觀上與傳統塑膠並不容易區分,那我到底該怎麼辦呢?其實,為了使消費者能輕鬆辨識,在國外針對生物基塑膠、生分解塑膠都已建立好專屬的識別標章。下一篇,我們將針對國內外標章系統進行介紹,並比較不同國家的塑膠政策,藉此揭露當今臺灣限塑政策的盲點,並提出改善的對策。
作者介紹|王舜弘
有感塑膠污染之害,學成歸國後即投身於生物可分解塑膠的開發,並致力推廣循環經濟理念。期盼藉由多年經驗累積,協助有心進入生質塑膠的創業家或企業掌握商機,建立具可行性的商業模式。現任宏力生化科技專案經理,也是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環保流言終結者—生物可分解塑膠真的比較環保嗎?)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