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跟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專家曝「健康飲食4原則」:這1油對大腦跟腸道有益

2024-01-28 11:30

? 人氣

我們攝取的食物種類愈多愈好,食物種類繁多代表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會更高,反之,發炎程度和體重都會更低。(示意圖/取自pixabay)

我們攝取的食物種類愈多愈好,食物種類繁多代表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會更高,反之,發炎程度和體重都會更低。(示意圖/取自pixabay)

自二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寫下標題這句話以來,人類就一直試圖透過所吃的食物來促進健康,但成效不彰。在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度發表做為公共衛生措施的正式飲食建議,八十年之後,我們的現代社會則由於高脂肪、高糖分的飲食,而被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所困擾,事實上,這三者的結合被稱為「代謝症候群」。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英國,五十歲以上的人中,有多達三分之一受到代謝症候群影響。幾千年來,包括在歐洲咀嚼瀝青的狩獵採集者時代,腸道微生物群系在定期接觸各種植物和動物微生物的條件下進化,而這些微生物在今天的加工食品鏈中已不復存在。現代食品與古代飲食有很大不同,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系也是如此。

科學發現,我們吃下的食物類型不僅改變了腸道細菌的數量,也改變了牠們的多樣性、化學性質,以及牠們與宿主身體(我們)的關係,從而影響我們的健康,甚至根據我們將要吃進肚裡的東西,來預測腸道微生物的變化,也是有可能的。更令人吃驚的是,兩個不同的人由於腸道微生物的差異,吃了完全相同的食物後,也會產生相反的影響。這是不是很違背常理和反直覺?別的東西先不提,這解釋了為什麼同樣的飲食可使某些人體重減輕,卻會使另一些人的體重增加。

食品加工是避免身體營養不良的一種值得稱讚的嘗試,它使食物中的營養素對我們的小腸具有高度的「生體可用率」(bio-available),但這樣做會使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系挨餓,而大部分腸道微生物群系存在於大腸中。加工食品包括任何經過改良以保存營養成分並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的東西,而且會使用任何保存方法。

基本上,我們每天購買和食用的食物大部分是「加工過的」,從玉米片、粗鹽醃牛肉(cornedbeef)到咖哩都是。食物保存的好處之一是它可抵消新鮮食物中營養素通常很短的「半衰期」(half-life)—指營養素在血液中的含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許多新鮮食物在收成後一轉眼就腐爛,但食品加工通常會提煉出生體可用率低的成分,如纖維。

因此,一旦這類食物通過小腸,留給我們腸道細菌的食物就變得寥寥無幾了。結果不僅是體重增加和肥胖,腸道菌叢也會減少。簡而言之,高生體可用率會造成肥胖的身體和飢餓的腸道,而低生體可用率則能打造輕盈體態和健康腸道。我們需要翻轉我們的現代食物模式,回到古老的模式,從而恢復低生體可用率和其培育出的古老細菌好朋友。

我們該怎麼樣才能辦到這點呢?實現微生物健康飲食的原則非常簡單且容易遵循:

我們攝取的食物種類愈多愈好,食物種類繁多代表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會更高,反之,發炎程度和體重都會更低。多樣化的微菌叢會產生更多的神經傳導物質和荷爾蒙,降低身體壓力系統的壓力,並有助維持大腦中的穩定狀態(體內恆定homeostasis)。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