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髮菜料理,多是加入燴菜或羹湯之中,與食材搭配,舉凡「燴芥菜心」、「蘿蔔鑲干貝」,或是滋味鮮美酸香的「海鮮羹」等料理,皆可見到其中隱約襯托的絲絲柔滑線條身影。
國內雖四面環海,但多屬相對濕熱的海島氣候,所以並無出產髮菜。所以除早期有進口外,目前則皆由染色仿品,或是被稱為頭髮菜的「紅毛苔」所取代。
以紅毛苔經乾製後的頭髮菜,脫水乾燥,所以除有明顯腥味外,口感也相當特殊。入口時初顯酥脆,而一旦在口腔中濡濕後,則轉為伴隨濃郁藻香的柔滑與黏稠。除多有製成可即時品嚐的零嘴吃食,標榜可使頭髮烏黑且大補鐵質與微量元素外,同時也多有加工製作為拌飯的材料,搭配海鹽與芝麻,成為孩童喜愛的配飯良伴。
同場加映
早期因為對於生物資源、棲地生態或環保觀念尚未成熟,所以有許多被視作食材甚至珍饈的動、植物取材,若以今天的眼光看來,往往不免顯得怪誕。不過只要能隨知識與觀念逐漸成熟而調整,了解飲食風氣與取材的演進脈絡,倒也不失為餐桌上的有趣經驗與特殊記憶。
作者介紹|黃之暘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
吃其然,吃其所以然。
長年養魚與吃魚,累積深刻經驗,也樂於分享箇中趣味;可以是專業角度的論述,也可以是輕鬆詼諧的分享。深信藉由分享,可以努力在生產、消費、資源與環保間,覓得平衡、永續與共榮。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怪奇海產店Ⅱ: 吃不過癮 那就續攤》(原標題:髮菜三千煩惱絲)
責任編輯/李艾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