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年羹堯的履歷:二十二歲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五歲通過考試,升任翰林院檢討;三十歲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三十一歲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剛過而立之年的年羹堯,儼然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政治新星。而就在年羹堯就任禮部侍郎的同一年,他還代表中央出使朝鮮,在外交事務中展示出不俗的能力,回京後不久,就被康熙外派到四川任巡撫,負責整頓當地民政,成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然而直到年羹堯升任四川巡撫,他與皇四子胤禛(未來的雍正帝),仍然沒能建立任何政治關聯。但很快,一件事情的發生讓這兩個人迅速走到了一起。
二、命運轉折的巔峰
康熙四十八年(一七○九年),就在三十一歲的年羹堯就任四川巡撫的這一年,康熙大封皇子,皇四子胤禛就此被晉升為親王。
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大封皇子*2
冊封皇三子多羅貝勒允(胤)祉為和碩誠親王。皇四子多羅貝勒胤禛為和碩雍親王。皇五子多羅貝勒允(胤)祺為和碩恆親王。皇七子多羅貝勒允(胤)祐為多羅淳郡王。皇十子允(胤)䄉為多羅敦郡王。皇九子允(胤)禟、皇十二子允(胤)祹、皇十四子允(胤)禵俱為固山貝子。(《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九,康熙四十八年十月二十一日)
此次晉升後,年羹堯所在的漢軍鑲白旗被劃歸到胤禛的屬部,就此和皇四子胤禛形成一種主屬關係,這也是「年羹堯是胤禛門人」這一坊間傳聞的由來。
實際上,年羹堯此時已經是封疆大吏,起初他沒有太在意和雍親王胤禛之間的主屬關係,甚至壓根沒把胤禛當回事。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胤禛曾寫信訓斥年羹堯,其中有兩句話相當值得玩味,
一是:妃母千秋大慶、阿哥完婚之喜,而汝從無一字前來稱賀。*3
我媽過壽,我兒子結婚,年羹堯不說隨禮,居然連封祝賀信都沒寫!
二是:汝父稱奴才,汝兄稱奴才……而汝獨不然者……又何必稱我為主!*4
年羹堯,你爸、你哥見到我都要自稱「奴才」,你居然從來都只是以職位自稱,眼裡到底有沒有我這個主子?
年羹堯對胤禛這麼不在乎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他屬於業務骨幹,向來都是靠本事吃飯,為人很驕傲,不想在這方面動腦筋;二、年羹堯真正的大靠山一直都不是胤禛,而是康熙。
舉個例子,年羹堯就任四川巡撫後,本來是主管民政,具體軍務應該歸四川提督管轄。但當時的新提督康泰*5水準不濟,年羹堯就直接插手四川軍務。這是絕對的越權,康熙卻表示支持。這還沒完,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老十四胤禵出任撫遠大將軍,深入西藏作戰。年羹堯當時屬實露了一把臉,既打前哨偵察敵情,又搞後勤押運糧草,為戰爭早期的勝利立下大功。而後,年羹堯居然敢直接挾功要官,上奏給康熙:仗是打勝了,但四川軍務問題還很多,我身為四川巡撫,名不正、言不順,整頓起來很不方便,您能不能給我總督的虛銜?我整頓一年之後,退下來便是。(伏祈聖主暫加臣以總督虛銜……令臣節制各鎮。一年以後,營伍必當改觀。俟兵馬事竣,臣即奏繳虛銜,不敢久於忝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