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229國際罕病日 罕病基金會向衛福部提三大訴求

2024-02-29 14:21

? 人氣

229是國際罕病日 邀請大家一同來關注(圖片來源/罕見疾病基金會)

229是國際罕病日 邀請大家一同來關注(圖片來源/罕見疾病基金會)

「永遠都會有新的突變,罕病病人是不得已才生了這個病」罕見疾病基金會在國際罕見疾病日,呼籲各界重視並關懷罕病。國際罕病日由歐洲罕病組織EURORDIS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發起,由於2月29日每4年才出現一次,象徵罕病的稀少性,希望通過各種形式促進民眾對罕病的認識、關心與理解。台灣是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的國家,23年前即發布施行「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加強照顧罕病病友的權益。今年罕見疾病基金會在國際罕病日提出三大訴求,盼能持續為罕病家庭爭取醫療照護資源、支持系統並建立友善社會環境。

訴求一:罕病用藥評估指標應被放寬 重視小改變對罕病家庭的大意義

罕藥因研發時間長、成本高、市場小,再加上新藥價格高,病友無力負擔只能依靠健保。然而,從罕見疾病基金會整理的資料中可見,目前正在排隊等待健保給付的罕病新藥達23 種,與去年同期相同,其中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酶缺乏症(AADC)為目前健保中完全沒有治療選擇的疾病,其中8種更超過罕藥獲得藥物許可證至納入給付之平均等待期30個月。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說明,等待時間拉長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來人數過少導致療效效益或證據不足,二來是藥費過高,也就是俗稱的CP值較低。

等待給付超過30個月的罕病:同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神經元蠟樣脂褐質儲積症、性聯遺傳型低磷酸鹽佝僂症、紫質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 (圖片來源/罕見疾病基金會)
等待給付超過30個月的罕病:同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神經元蠟樣脂褐質儲積症、性聯遺傳型低磷酸鹽佝僂症、紫質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 (圖片來源/罕見疾病基金會)

陳冠如表示:「評估罕藥時,不能端看CP值,如果看CP值很難比得上其他疾病,應該要更廣泛地看待罕藥對家庭的影響。舉例來說,病人因為治療後,可以自行「拿筆」、「吃飯」、「喝水」,這些對平凡人再不過的小事,就罕病家庭而言都是極具意義的大進步,同時因為這些進展能夠逐步緩解罕病家庭照護的重擔,回扣去年基金會所提出的『罕見疾病創新治療及藥物給付建言書』,醫療科技評估(HTA)不能只著眼在科學證據,罕病用藥多方面的指標應被放寬。」

訴求二:重新檢視「病友意見平台設計」以及「病友意見傳達時機點」

承接訴求一的內容,台灣罕病種類多達244種,如何更深入的了解罕病評估指標,陳冠如表示,這有賴於審查委員需更了解該罕病之於個人、生活、家庭、社會層面的影響。目前健保署將「新藥及新醫材病友意見分享平台」上所收集到的病友意見,於藥物納保流程中較後段的「藥物共擬會議」由被保險人代表、病友代表及病友團體進行三方討論,可惜的是目前官方所提供的病友意見分享平台選填內容較為狹隘,且無法在前端的專家諮詢會議時,即讓病友意見完整的被傳達。基於平台設計狹隘,罕病基金會針對每一種罕病在個人與家庭層面影響,設計更為細膩的問卷調查,並將每次的問卷調查結果遞送給健保署。陳冠如建議,若官方意見分享平台能制定更完整,加上病友意見可早於藥物共擬會議前被傳達,將更能實踐病人實質參與的初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