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巴菲特要重壓個股?分散風險適合一般投資人,專業投資者會集中投資績優股

2024-06-19 09:40

? 人氣

我忍不住要再引述1938年《財星》報導裡的一句話:「真的很難找到一家規模與可口可樂相當、而且同樣一直賣同一商品的公司,能有可以媲美可口可樂的十年期業績。」55年過去了,現在可口可樂的產品線已有所擴增,但令人讚嘆的是,用這句話形容目前的情況仍非常貼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查理和我老早就認為,一個人要在他的投資生涯中做數以百計的精明決定,實在太難了。隨著波克夏的資本大幅膨脹,能夠顯著影響我們業績的投資項目銳減,我們上述判斷的說服力也越來越強。因此,我們採行的策略是只要精明幾次就夠了,而且也不必太精明。事實上,現在如果每年有一個很好的投資主意,我們就滿足了(查理說今年輪到我)。

按照我們的策略,我們不能遵循標準的分散投資教條。許多「專家」因此會認為,我們的策略所冒的風險必定高於傳統的多元化投資策略。我們不同意這種說法。我們相信,如果集中投資能使投資人集中心思(理應如此),風險即可降低,因為一來投資人對投資標的的分析會更到位,二來他必須對投資標的的基本特質有相當大的信心,才會決定買進。此處我們所稱的風險,是遵照字典的解釋:「虧損或受傷的可能性。」

但是,學術界卻喜歡賦予投資「風險」不同的定義,他們斷言投資風險是一檔個股或一個股票投資組合的相對波動性,也就是相對於大盤的波動性。學者們運用資料庫和統計技術,精確算出股票的「貝他值」,代表一檔個股過往價格走勢相對於大盤的波動程度。圍繞著這項概念,他們創造出深奧的投資和資本配置理論。他們亟欲利用單一的統計指標來測量風險,卻忘了一個基本原則:約略正確好過精確但錯誤。

對事業主來說(我們視股東為一家公司的事業主),學者對風險的定義實在離譜,離譜到會產生荒謬的結論。例如,按照貝他值理論,相對於大盤,一檔個股若大幅下挫(我們1973年買進華盛頓郵報公司時,該股就是這樣),在股價低檔買進的風險比在股價高檔時買進更大。如果有人願意大幅降價將一家公司賣給你,你會認為低價購入的風險比高價購入更大嗎?

事實上,真正的投資人樂見價格波動。葛拉漢在《智慧型股票投資人》第八章解釋了原因。他創造了「市場先生」,一位樂於助人的先生,每天都會向你開出一個價格,你可以把股票賣給他,也可以向他買進股票,隨你高興。市場先生越是躁鬱,報出的價格偏離合理水準越遠,提供的投資機會越是誘人,因為市場劇烈波動意味著有時以離譜的低價就能買到優質的資產。投資人可以選擇不理會,也可以趁市場出現離譜的低價時積極買進,占市場先生的便宜。正常人不可能明白為什麼學者會認為這種價格將使得投資人冒更大的風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