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0年前,蘋果就已經用Arm的晶片!公司內部卻出現分歧,導致計畫終止

2024-06-20 10:40

? 人氣

由於和史庫利發生歧見,加西和薩科曼還是於1990年初離開蘋果,改由泰斯勒領導「蘋果牛頓」專案,「看看我能否拯救它,把它變得比之前的模型稍加務實一點,」泰斯勒回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結果泰斯勒接手後才發現,歷經三年的研發,蘋果牛頓已經失控,變得太大、太貴、不切實際,「我敦促蘋果牛頓團隊,把目標價格從6,000美元左右,下壓到4,000美元左右,然後再降低至2,000美元,甚至更低,」他說。

牛頓變得如此昂貴的其中一項原因,在於裡面安裝了三部微處理器。在找不到能夠替換蘋果牛頓內裝的晶片下,薩科曼去了AT&T公司,找上了大衛.帕特森的RISC合作者,也是他之前的博士班學生大衛.迪佐,他當時正在實驗「C語言精簡指令集處理器」(C-language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Processor,後文簡稱CRISP)設計。

AT&T有一個很大的晶片製造事業,在AT&T因壟斷而在1984年被拆分前,這項事業只生產公司內部使用的晶片,但是現在調整經營方向,開始對外供應晶片。

蘋果公司同意資助CRISP低功耗版本「哈比人」處理器(Hobbit)的研發,以換取獨家使用晶片一段期間,據估計,蘋果已經投入了約500萬美元,但是在泰斯勒看來,哈比人處理器:「充滿錯誤,與我們的目的並不相符,而且過於昂貴。」光是哈比人處理器,遠不足以運行蘋果牛頓的所有軟體。AT&T說如果要調整,得再追加幾百萬美元的資金,因此泰斯勒開始尋找其他解方。

更早些時候,ARM已經在建造當中。軟體工程師保羅.加瓦里尼(Paul Gavarini)原本任職晶片製造商齊洛格公司(Zilog,辛克萊電腦就是使用他們家的Zilog Z80晶片),他在1985年11月跳槽加入蘋果先進技術團隊。在一次造訪米蘭的奧利維提時,他聽聞奧利維提旗下的劍橋市艾康設計出一款有趣的晶片。帶著為蘋果打造一台新設備的全權委任書,加瓦里尼在1986年初從劍橋市返回美國時,口袋裡已經裝著幾片ARM晶片。

不是人人都對RISC感興趣。1985年時,加瓦里尼的同事湯姆.皮塔(Tom Pittard)主持了一場由美普思電腦系統公司(MIPS Computer Systems,現今MIPS科技的前身)舉辦的說明會,主講者是公司創辦人暨史丹佛大學教授約翰.漢尼斯,當時蘋果裡沒有人理解他們正在研發的產品。

ARM就幸運多了,歷經一些實驗,加瓦里尼和皮塔打造出一台能運行第二代蘋果電腦和麥金塔程式的裝置(實際上是結合了蘋果兩大鬥爭派系的產品),非但如此,這裝置也能跑微軟視窗系統(Microsoft Windows)。這項「莫比烏斯專案」(Möbius Project)很成功,但是蘋果內部的派系卻容不下它,公司園區裡的兩棟樓之間被取名為「非軍事街區」(the DMZ,為 demilitarized zone的縮寫),兩邊陣營的分歧可見一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