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改變、跨不出舒適圈,其實都是大腦在搞鬼!這3種心理作用讓我們無法保持理性...

2018-10-01 17:59

? 人氣

決策時,容易被回憶的事件,會被賦予更大的權重

另外,「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 也導致我們持續停留在舒適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賽勒,我們在做決策時,會傾向於採用容易取得的資訊做判斷。如果我們可以很容易或快速的回憶起某些事情,這些事情就會成為我們決策的基準。因此,最新或記憶最深的信息,會對我們的決策造成最大的影響。

例如,當被問到「坐飛機危不危險」時,我們會想起上一次從新聞中看到空難的驚險畫面。由於我們對這些畫面的印象深刻,所以我們就會直覺的判斷「坐飛機是危險的」。但是,只要我們仔細思考空難的機率,我們其實就會發現,坐飛機其實並不危險。

很多店家都知道如何利用我們的這個特性,因此他們會在店的門口張貼一堆特價商品的海報。當我們進入店中消費時,我們就會因為記得它提供很多的特價品,而相信這家店裡面所賣的東西都比較便宜。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心理學教授就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班上的同學分成兩組,然後請他們為他教學的表現評分。第一組的同學,他請他們列出兩項教授需要改進的地方,而第二組同學,則是請他們列出十項。結果,他發現第二組同學的給的分數都比較高,因為,他們無法會想起十項教授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覺得既然想不起,那教授一定是教得非常好。

當我們想要跨出舒適圈的時候,也會被「可得性捷思法」所影響。因為我們對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有非常充分的資訊,所以,我們會賦予現況較大的權重。相反的,由於我們對於舒適圈外的事物所知甚少,所以會排斥它,並且不將它列入成為考量的基準。最後,我們就會選擇保持現狀。

排斥改變,讓我們都被選擇保持現狀

我們都是慣性的動物,都不喜歡「改變」。因此,如果能夠選擇,我們都會希望保持現狀。

賽勒認為,「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 令我們選擇不做任何事情,就算知道只需要付出微薄代價去改變,就能夠帶來極大的好處。

我們都知道儲蓄很重要,也知道另外開設一個「只進不出」的專門儲蓄戶口,能夠讓我們更快速的存錢。但是,我們卻懶得去多開一個戶口,於是,我們在領到薪資後,都會把大部份的錢花掉,每個月都達不到儲蓄的目標。

因此,賽勒建議政府機構使用「輕推」(Nudge) 的機制,鼓勵人民執行正確的行為。例如,美國政府在 2006 年通過了一則法令,鼓勵企業自動將員工加入退休儲蓄計劃。雖然員工們隨時可以退出這個計劃,但是,由於「現狀偏見」,大部份的員工在被自動加入後,都會選擇繼續。

2011 年,賽勒估計到了 2013 年時,將有 410 萬名員工加入這個計劃,而美國的國民儲蓄總額也將增加 76 億美元。

在人生中,我們也同樣的不喜歡「改變」。很多時候我們明知「改變」是必須的,但是最後卻選擇了留在舒適圈內。或許,我們也需要設立「輕推」機制(例如:設定每隔 3 年就自動將離職信寄給目前的老闆?)以鼓勵我們踏出舒適圈,積極的面對新的挑戰。

作者/戴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創新拿鐵,原文標題:為什麼我們走不出舒適圈?原來大腦有這三個抵抗機制!

責任編輯/郭丹穎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g

喜歡這篇文章嗎?

創新拿鐵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