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地球超載日定於8月1日,代表人類在此日期之前已消耗地球全年能再生的資源,而今年相較於2023年時提前了一天。另外,台灣每人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值達3.42,高居全球排名第二,顯示台灣產業過度消耗本土生態資源。若全球不加快減少資源耗用,將面臨極端氣候事件的威脅。
台灣生態壓力值世界第二 超出本地生態負荷能力
生態足跡是影響地球超載日的重要因素,反映了特定人口或經濟體的資源消費與廢棄物產生的規模。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全球生態足跡的六成由碳排放決定,碳排放變化對生態足跡影響顯著。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的研究顯示,台灣生態足跡中二氧化碳足跡佔比最高,達36.9%,其次是農地足跡29.5%。高碳排放反映了台灣高耗能產業的比例,而台灣的低生態承載力顯示自然資本匱乏,亟需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
台灣每人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值達3.42,在全球152個國家中位居第二,顯示國人過度消費生態資源。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生前的研究指出,2004年台灣的生態足跡為6.718全球公頃/人,總生態足跡相當於42.34個台灣的面積,側面佐證了台灣的資源消費遠超出自然承載力。
人類一年消耗1.7顆地球再生資源 最快41天就超載
根據聯合國數據,要滿足全球人口消耗需求至少要1.7個地球的再生資源,目前資源耗用速度加快導致超載日提前。2023年時資源消耗最快的國家是卡達,僅41天(2月10日)即耗盡全年資源,其次是盧森堡(2月14日)、加拿大、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美國(3月13日)。資源消耗最慢的是貝南(12月26日)。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曾於去年舉辦論壇,總監趙家緯表示,地球超載日與人均碳排量高度相關。台灣雖未精確計算地球超載日,但估算約落在4月左右,與韓國相近。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也顯示,人類減少資源耗用速度過慢,未來七年每年超載日需推遲19天,才能達成聯合國2030年碳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43%的目標。執行長特貝(Steven Tebbe)警告,若生態超載持續,將面臨更多極端氣候事件,威脅全球糧食生產,並強調各個城市、國家和企業都需為了避免災害來臨而加強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