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統計顯示,中國居民的存款增速10年來持續下滑。向來以「愛存錢」著稱的中國人,現在沒有興趣儲蓄了嗎?儲蓄率的降低,是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嗎?
10月1日的《北京日報》刊登題為「中國人為啥不愛存錢了?」的文章,援引央行公布的數據稱,今年8月,中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3%。而此前39年間,中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同比增速從未跌破過9%。與存款增速的整體下滑相比,居民存款增速下滑更為嚴重,從2008年到2018年,短短10年間,城鄉居民存款增速從18%下滑到了7%左右。
掙錢沒有花錢快
報道稱,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來持續走高,可居民似乎越來越不熱衷存錢了。日常消費、理財和購房,消耗了越來越多的存款。其中購房成為居民存款的另一大重要流向。今年各家銀行發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銀行房地產貸款投放規模仍居高不下。尤其是上半年三四線城市的個貸增長明顯。首付款和月供支出,快速消耗了家庭儲蓄。
很多中國網友對這一報道的反應可以用一句反問來總結:「沒錢怎麼存?」;「六個口袋的錢都掏空了」;「被賣地和賣房的合伙掏空了,哪還有錢存?」;「現在5元錢的購買力差不多相當於20年前的1元,人生可不止一個20年,基本上存多少虧多少。」
《北京青年報》9月17日刊登的「存款增速創近40年新低:居民少存的錢去哪兒了?」的文章援引多名業內人士指出, 由於受經濟下行趨勢制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緩,是導致居民存款余額增速放緩的根本原因。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居民存款增速下滑,是預料之中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隨著近幾年經濟的不景氣,人們的實際收入或者說可支配收入,刨去通貨膨脹的因素,實際收入的增速是在不斷下滑的。」
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同比增長6.6%,但仍然小於9.4%的消費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於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掙錢的速度趕不上消費的速度,能存下的錢自然少了。而同時,中國人日常生活面對的支出越來越多。很多人為購房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此外在醫療、教育、養老方面的支出,也構成了部分債務。
「心裡不踏實」
胡星斗認為,存款減少與支出和生存壓力加大有關,也與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有關。「基於對過去10年的經驗以及對未來貨幣超发的預期,人們可能更多地選擇理財產品或其它形式的投資,因為存款實際上是負利率。」
《北京日報》援引業內人士分析,居民儲蓄率過快下降可能會引發金融風險及連鎖效應--如果居民儲蓄率的下降幅度過於明顯,將會加大整個社會的債務償還壓力,使金融體系變得更加難以承受風險。
該報同時援引中國人民大學近日發布的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成稱,「未來存款增速放慢會是一個常態化現象,並不值得過度擔心。」報告稱,居民存款增速創新低也有大量存款理財化的因素,正反映了居民投資渠道的增加。
胡星斗認為,中國居民的儲蓄率還是應該有所提高。原因之一是中國家庭面對的隱性負債--即未來某種不可預期的負債風險很大,例如患大病後的巨額醫療費用,就可能成為巨大負擔。
胡星斗認為,居民存款增幅下降,並不說明中國人不愛存錢了,而是因為要花錢的地方太多,迫不得已。「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心裡不踏實、對未來生活擔憂的表現。」
文/葉宣
原文經授權轉載自德國之聲(原標題:中國居民存款增速創新低 錢都去哪兒了?)
責任編輯/陳秉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