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 HS、MG4、Maxus G50 Plus會被終結停售?陸車來台組裝15~35%自製率之三種結果

2024-08-20 12:27

? 人氣

第二種方式就是尋求第三方零件的供應:

這種「暗渡陳倉」的模式並非不可能的任務,但意思並非將中國零組件轉運到第三國之後再進口到台灣,但這種「洗產地」模式將受到關稅和運費的層層堆加,對成本來說相當不利,只能當作短期運籌帷幄權宜之計,絕非長期策略。因此正確的做法乃是尋求上海汽車的海外工廠所生產的零件,像是上汽在印尼、印度、泰國都設有汽車工廠,並投資零組件在地生產計畫,然後就只從這些地區引進馬達、轉向裝置、車軸、車架等關鍵零組件,其它零件照樣從中國對岸進口就好,如此就能規避台灣現行的自製率相關法規與限制,但這也並非是長久之計,因為政策隨時都會改變,所以不斷提升自製率才是王道。然而這種做法並非走後門或鑽漏洞,畢竟其它日系國產車也是從泰國等地進口大量零組件在台組裝,若要取笑MG HS剛上市時僅 5% 的自製率,其它國產車其實也好不到哪去!因此當大家都從泰國等地進口相關零組件,充其量就是「公平競爭」而已,後續的組裝與銷售就是各憑本事,沒什麼偷吃步或出奧招的疑慮。當然,如果無法找到便宜的中國海外工廠所生產的零組件,此方法就不可行。有人可能會說~在台生產馬達、轉向裝置、車軸、車架不就沒事了?基本上這些關鍵零組件如果都在台生產的話,自製率應可輕鬆超過 40%,真的沒有這麼簡單!政府制訂這些規定與條例的人皆非外行,哪可能讓中華、裕隆...等輕鬆過關。

第三種做法就是乾脆放棄SKD半散件組裝之國產化車型,直接從中國車廠海外廠進口成車:

是的,如果自製率 15~35% 門檻與相關限制很難達標的話,那麼乾脆從上汽、比亞迪...之海外工廠進口成車比較快,還可以省去國產化這項大工程,直接當個總代理、貿易商、經銷商可能比較快活。就成本考量,不太可能從遙遠的上汽墨西哥廠或歐洲車廠進口成車,最佳選擇應該就是泰國車或是馬來西亞車,其用料和組裝品質優於東南亞其它地區,但目前的印度車也漸漸追上了泰國車的品質,這一部份也是泰國零件與技術扶持印度車的關係,畢竟印度光是內需市場就足以養活好幾家車廠,順便外銷剛好而已,因此目前包含 Toyota 集團(藉由 Suzuki 之手)以及 Honda 都積極經營與提振印度汽車工廠的水平。但考量國人對印度車的觀感依然低下,馬來西亞車之前也是黯然收場,因此泰國車似乎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就品質而言,台灣國產車可能好過印車、馬車甚至泰車!就成本與利潤來說,所以國產化似乎也是比較好的選項,因此如果真的有本事的話,通常不會想走向第三條路,就是先選擇第一條路,接著再以東南亞零件做為備案,但可以說不論哪一個選項,都必須要有對岸的大力支持才行,不可能一相情願。因此短期內還能順利活下去的中國相關汽車品牌,看起來也只有隸屬上海汽車集團的 MG 與 Maxus 台灣大通,因為合作對象是有規模、有生產與研發能力的中華汽車與裕隆汽車,至於其它陸車品牌,目前只有陪王子練劍的份了!

最後,Maxus G50 Plus 如以國產化的身份上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卡:也是非常麻煩的關口,那就是要提交「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書」,也就是要詳細說明上市後未來三年的自製率達標計畫。基本上這是非常麻煩的工作,因為不只要列舉每一年的自製項目這麼簡單,還要把全車所有零件的名稱、工程圖、價格全部列舉出來,可用鉅細靡遺來形容,因為政府必須計算每一年的自製率能否超過 15%、25%、35% 的門檻,而且每一年也都要驗收。此龐大工程可說是曠日廢時,也可以說是「整人遊戲」!因為在史無前例的狀態下,並沒有範例範本與作業流程可以參考,加上審核人員也不一定懂這麼多東西,或許光解釋與溝通幾個月就過去了!加上最終審核的作業時間,究竟會耽擱多久?任誰也說不出個準!因此台灣大通 Maxus G50 Plus 何時能順利上市?想必是一個「非常折騰」的好問題,意思就是「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書」如能順利過關,那麼就能鬆口氣先發表再說,後續的「自製率門檻逐年遞增」再來想辦法,真的是關關難過但關關都得過才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