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覺得想生男孩太過傳統,不想落人口舌,為了政治正確,只好說想生女孩,但不代表內心真的這麼認為。
為何許多亞洲家庭還是很重男輕女?
女人多少會聊到這個話題,不管他將來想不想生孩子,這個問題就是:「你想生男孩還是女孩?」
A說,男孩好,因為當女人太辛苦了,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不用經歷這種痛苦,而且男孩的成長過程比較「安全」,不用時刻擔心他,男孩也更好照顧一些,不用煩惱他的長相啊,摔倒留疤之類的。
B說,雖然男女都好,但認真要選的話,我更傾向於生男孩,除了A說的那些理由之外,男孩長大後還是這個家的人,至少過年過節會以回父母的家為主。
我問過很多女生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以生男孩占比更多,理由大概都是A、B兩人的說法,只有少數人會直接毫不考慮地選擇生女孩,只因為單純喜歡女孩。
還有一些人,覺得想生男孩太過傳統,不想落人口舌,為了政治正確,只好說想生女孩,但不代表內心真的這麼認為。
沒有人是為了傳宗接代,卻依然會傾向於生男孩,這個結果非常有趣。如果可以選擇,我也曾覺得生男孩似乎好一點,理由跟A一樣,出發點都是因為自己是女人,不希望孩子將來因為性別受到不平等待遇,但這不就間接承認女人是第二性嗎?不妥不妥,要找到這個問題的源頭。
無論A或B,理由其實都是父母「以能讓自己更輕鬆」為主的考量,女兒養起來確實必兒子更「麻煩」,成本較大,且風險較高,以後還是別人家的媳婦。所以,A或B的說法本質上跟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相同,都是「趨利避害」,為了利益考量。
過去的農業社會裡,男性是生產力的代表,男丁旺盛可以帶來可觀的勞動力,男嬰自然比女嬰更加有CP值,因為回報率高,機上繼承制與婚姻制度,女性的權利慢慢被剝奪,也就導致生女兒有「賠錢貨」一說。
重男輕女,從來不是單純的性別問題,而是一種利益權衡下的結果。重男輕女的父母並非真的比較愛兒子,而是自己能從兒子身上得到的比女兒更多,所以選擇兒子。
有位年輕的讀者跟我說,她跟奶奶的感情特別好,奶奶總是誇她懂事又貼心,有什麼好吃好玩的都會先留給她,她覺得自己非常受寵,跟奶奶撒嬌說:「我以後不結婚,要一直陪著你。」
奶奶說:「女孩子長大總要嫁人的,這房子現在是你爸的,以後就變成你弟弟的,財產也是,所以你要嫁人啊!」
聽完,她非常氣憤地問奶奶:「我也是爸爸的孩子,為什麼我不能跟弟弟一樣?」
她之所以告訴我這些,是想表達都二十一世紀了,為什麼大人們還那麼守舊?弟弟什麼都沒做,只因為身為長子、長孫就順理成章得到一切,而她卻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