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現五年來最大規模的麻疹群聚疫情,足跡遍及北中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助理教授吳明穎指出,麻疹傳染性極高,未出現紅疹前便已具備傳染力,提醒民眾特別注意早期的「3個C」症狀:持續乾咳(Cough)、鼻炎症狀(Coryza)及結膜炎(Conjunctivitis)!
麻疹症狀細節:從Koplik斑點到全身紅疹,如何分辨?
麻疹潛伏期約7-14天,初期症狀可能被誤認為普通感冒,包括發燒、流鼻水與咳嗽,但若頰側口腔內出現白色小點(柯氏斑Koplik spots),接著伴隨臉部和全身紅疹,便是麻疹的典型表現。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王昭欽提醒,尤其是未滿一歲且尚未接種MMR疫苗的嬰兒,屬於高風險群體,需減少外出以降低感染風險。
如何保護呼吸道?這1物增強防禦力
台北市聯合醫院中醫科醫師林舜穀指出,咽喉與口腔黏膜是麻疹與其他飛沫傳染病的高危區域,保護黏膜健康是抵禦病毒的重要一環。
日常護理包括保持口腔濕潤、多喝水、避免刺激性食物、勤洗手及戴口罩,他特別推薦「金銀花薄荷茶」,此茶飲具有清熱解毒、潤喉護咽的功效,適合疫情期間飲用,可加入甘草與蜂蜜增強效果。
麻疹、流感、蕁麻疹有何差別?
1. 麻疹(Measles)
病因: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傳染性疾病,透過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播。
前期症狀(潛伏期約7-14天):發燒、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紅眼)、口腔內部可能出現 Koplik斑點(白色小斑點)。
後期症狀:紅色皮疹,且通常從臉部和耳後開始,逐漸擴散到全身。
特點:是一種疫苗可預防的疾病,接種MMR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如果未接種疫苗,麻疹的傳染力極高。
2. 蕁麻疹(Urticaria)
病因:蕁麻疹不是由病毒引起,而是一種過敏性反應或免疫系統異常。
常見誘因:食物(如海鮮、堅果)、藥物(如抗生素)、壓力、氣溫變化或昆蟲叮咬。
皮膚症狀:皮膚上出現大小不一的紅色腫塊,伴隨強烈瘙癢感。
持續時間:通常數小時至一天內消退,但也可能反覆出現(慢性蕁麻疹)。
特點:非傳染性,症狀通常可通過抗組織胺藥物緩解,但若出現呼吸困難或喉嚨腫脹,可能是過敏性休克,需要緊急就醫。
3. 流感(Influenza)
病因: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如A型或B型)引起的呼吸道疾病,透過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播。
全身症狀:高燒(通常超過38°C)、頭痛、肌肉酸痛、疲倦
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流鼻水,嚴重者可能引發肺炎或其他併發症。
特點:高度傳染性,尤其在冬季。
治療可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
延伸閱讀:麻疹攻入台北「2通勤路線」!誰可以「免費打疫苗」?去過這幾站要小心
避免疫情擴散,麻疹防疫的三大關鍵
1.疫苗接種:MMR疫苗是防範麻疹的最有效手段。
2.早期識別:熟知「3個C」症狀,及時通報就醫。
3.日常防護: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專家呼籲,疫情期間,民眾應提高警覺,避免造成更大規模的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