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務部長鄭銘謙今年1月16日核准死囚黃麟凱的執行令,並於當晚10時2分在台北看守所刑場進行槍決,成為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的首例「死刑執行」案件。對此,專家指出,有數據顯示,每執行1次死刑可減少多起凶殺案,可見「死刑的暫停與犯罪率上升」之間存在直接關聯。
台灣最年輕死囚伏法!他成賴清德任內首例死刑執行 細節全公開
自1950年至今,台灣已槍決約7、8百名死囚,其中1990年以78人創下年度槍決最高紀錄,而現年32歲的黃麟凱,因不滿19歲王姓女友提出分手,2013年先以童軍繩勒斃對方47歲的母親,隨後姦殺女友,犯下雙重命案,2017年被判死刑定讞,並於前(16)日遭槍決,成為賴清德總統任內首例執行的死刑案件。
台灣距離上一次死刑執行已近3年!據了解,黃麟凱於1月16日晚間10時02分在新北市土城的台北看守所刑場伏法,而此次行刑由法務部長鄭銘謙簽署執行令,執行團隊成員包括檢察官、法醫、書記官、法警隊長及2名執行法警與戒護人員,並使用配有滅音器的國造T75手槍完成。
死刑執行能否遏止犯罪?這州暫停4年竟增150起兇案
這次執行再次引發社會對死刑存廢問題的熱議,根據《ETtoday》報導,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王伯頎曾引用美國研究數據指出,死刑執行與犯罪率下降之間存在直接關聯。
死刑是否具嚇阻效果?王伯頎提到,根據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每執行1次死刑可平均減少5起凶殺案,而亞特蘭大艾默里大學的數據顯示,每次死刑執行能防止18起兇案。
此外,王伯頎舉例,伊利諾州自2000年暫停死刑後4年間,兇殺案數量激增150起,可見,這些統計均顯示出死刑具有明顯的嚇阻效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