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洋流攜來的塑膠浮桶、養殖廢棄物及生活垃圾,大量垃圾不斷侵襲金門的沙灘,讓美麗景觀逐漸淪為垃圾場,儘管縣府每年發起數千次淨灘行動,仍無法徹底清除,彷彿海漂垃圾問題成了金門無休止的戰役,但這些垃圾究竟來自何處呢?
「寶特瓶、浮桶、吉普車」金門沙灘成垃圾場
根據金門縣環保局統計,2021年全縣各機關發動2287次淨灘行動,清理出784.4公噸海漂垃圾;2022年淨灘次數增加至2940次,但清理量減少為520.1公噸;2023年雖執行了2794次淨灘,仍無法趕上垃圾堆積的速度。
垃圾究竟來自何處?事實上,金門四面環海,以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壯麗的岸際風光著稱,但長期受來自中國大陸沿海的海漂垃圾侵擾,美麗的沙灘幾乎被垃圾覆蓋,根據《CTWANT》報導,1月10日下午,有記者探訪至金門東北角海岸時,發現沙灘上遍布紅、藍、紫等顏色的塑膠浮桶,而這些垃圾,多來自福建沿海,用於養殖漁業搭建蚵棚,卻因洋流漂至金門。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寶特瓶」,例如「農夫山泉」和「娃哈哈」等品牌廢棄物,也頻繁出現在金門沙灘上,更有甚者,颱風季節期間曾有整輛吉普車被海風吹到金門。
保麗龍+塑膠浮桶威脅健康
不曾想,這片在戰爭時期曾屹立不搖的土地,如今卻淪為垃圾的受害者。對此,金門土生土長、居住超過60年的退休老師洪清漳回憶,事實上20多年前,金門海灘依然乾淨整潔,因戰爭敏感性一般民眾無法靠近海岸,讓潮間帶生態得以繁茂發展,不過,隨著對岸經濟崛起和養殖漁業的迅速擴展,大量海漂垃圾接踵而至,徹底改變了這片土地的面貌。
洪清漳指出,早年間,福建沿海漁民多使用保麗龍搭建養殖設施,但是,保麗龍在海風與海水侵蝕下會分解成細小分子,不僅阻塞潮間帶孔洞,還破壞生態環境,導致土壤無法呼吸,最終腐化成爛泥,而這些保麗龍,也順著洋流漂至金門。
近年來,雖然對岸已禁止使用保麗龍,改用塑膠浮桶,但問題仍未解決,因塑膠浮桶的塑化劑可能溶入海洋,危害海洋生物健康,而受污染的生物被人類捕撈食用後,污染物又回到人類體內,形成一種「回饋」循環。
生態危機!居民無奈表示「把垃圾還給對岸」
「將垃圾還給事主。」金門縣議員董森堡表示,金門本地產生的垃圾極少,岸際垃圾多數源自中國大陸沿海,尤其是大量海漂垃圾直接影響金門環境,因此應從源頭管制,勸說對方從源頭減量並妥善管理,履行環境責任。
同時,由於金門縣內無焚化爐,垃圾處理需依環境部指示運送至高雄等地,過程費時、費力且耗費巨大資金,董森堡呼籲,兩岸應恢復溝通機制,嘗試推動垃圾歸還措施,減輕金門的環境負擔。
據了解,早在2017年,兩岸曾舉行1次象徵性的「垃圾歸還儀式」,將大量塑膠浮桶運回廈門,但隨著兩岸關係趨冷及疫情影響,此類跨海合作未能持續推進。
金門大學行政副校長高瑞新則建議,應運用科技手段防堵、清理垃圾,透過AI技術推算洋流方向與垃圾集中地,部署海上清運船進行拖運,以提高垃圾清理效率,並結合政策、科技、社會參與,全面減少海洋廢棄物對金門的影響,確保環境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陸客會越來越多!」國台辦曝今27人金門自由行:馬祖將有一波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