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平清盛在內的平氏掌權者都在鄰近大輪田泊的福原設置居所,1180(治承四)年,平清盛建造福原京並短暫遷都,此舉遭到外界強烈反彈,甚至引起源氏起兵,半年後平清盛被迫遷回京都。平清盛最初想在東起宇治川、西至妙法寺一帶興建福原京,可惜這個構想沒有完全實現。
進入鎌倉時代之後,大輪田泊改名為「兵庫津」,繼續轉運從九州與四國等西日本各地運過來的物資。到了室町中期,足利義滿推動明日貿易(編按:即明朝與日本),以兵庫津為據點,吸引朝鮮和琉球的商船停靠。
大量白米在兵庫津轉運
中世紀的日本,凡是有權力的寺社都擁有許多領地。1308(延慶元)年,伏見上皇經由兵庫津,運送捐給東大寺的物資。
奈良的東大寺與興福寺分別在兵庫津的南北設置關所(關卡),針對入港船舶收取通行稅。根據東大寺記錄的《兵庫北關入船納帳》,1445(文安二)年,全年從日本各地有約一○六處,共兩千艘左右的船隻進入兵庫津。運送米、鹽、木材、鐵等多達六十四個品項的貨物。
1467(應仁元)年爆發應仁之亂,細川勝元率領的東軍和山名宗全統御的西軍激烈對抗,兵庫津慘遭破壞。自此之後,堺津成為整個戰國時代的國際貿易港。
1580(天正八)年,織田信長將攝津分封給池田信輝,信輝在現今的兵庫區切戶町興建兵庫城。江戶幕府成立後,兵庫津先成為尼崎藩領地,後又納入幕府直轄地,由幕府派遣奉行治理城下。
江戶時代,伊勢出身的河村瑞賢開拓西迴航路,兵庫津再次成為日本數一數二的港灣都市。在此之前,東北日本海側收穫的米等物資都是運到越前(今福井縣)上岸,再從陸路送至畿內。自從西迴航路開通後,可全程透過海路,經由瀨戶內海送至兵庫津。作為貨物集散地的兵庫津從此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榮景。
這段期間兵庫津最活躍的大商人,是以北風七兵衛為首的北風家。凡是入港的貨主或船家,北風家都免費讓他們住在自己家裡盛情款待,因此頗具人望。
北風家經營的商品之一,就是從畿內運至江戶的「下酒」。神戶上灘等「灘五鄉」從江戶中期以來就以釀酒聞名,不只是因為附近生產優質米,其地還擁有豐沛的水源。從六甲山流下來的宮川與住吉川一帶,也興建了許多利用水車碾米的精米小屋。灘的酒造家(釀酒人)的酒藏(酒窖)牆上有窗,引進六甲落山風,適度調節酒藏裡的溫度,設計頗具巧思。幕末時期,銷往江戶的酒樽,高達六成來自神戶。
到了江戶後期,高田屋嘉兵衛以兵庫津為據點,開拓連結蝦夷地(今北海道)與畿內的航路,從事包括昆布在內的海產買賣,賺取龐大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