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謊話多說幾次,大家都開始認為那是真的?心理學家道出人類7大最常見認知偏誤

2018-10-30 09:00

? 人氣

教師通常會受這種錯覺的影響——認為微積分非常容易的教師,在面對剛接觸這一科目或是學不好這一科目的學生時,往往不能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教師也不理解:「這麼簡單的問題,你們怎麼就搞不懂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教授假設她的學生會輕鬆地聽懂複雜的課程,因為在她看來,這些都是極其基礎的。這同樣是元認知錯誤,是對她知道的東西和她學生知道的東西之間匹配程度的誤判。 

假話重複太多,可能被當真

在政治上,有一個臭名昭著的「大假話」伎倆——即便是大假話,重複之後也會被人當成真理接受。 原因在於,某個訊息不斷重複後,那些聽起來很耳熟的描述會讓人產生知曉感,也會讓人把它們和真實情況混淆。

這就是為什麼政客與廣告雖然履行不了自己的承諾,但不斷重複自己說的話卻能讓大眾信以為真。尤其是那些容易引發情感共鳴的承諾。先是偶爾聽過一次,等再聽到第二次時,我們就會有種熟悉的感覺,和記憶混雜在一起,漸漸就可能被人相信。

能流暢閱讀一段文字,不代表真正理解

人們還會犯一個錯誤,當自己能夠流暢地讀完一段話時,便認為這段話自己完全看懂了,就會導致「流暢錯覺」。

我們的記憶還被社會影響所左右,而且會與周圍人的記憶趨同。假如你和一群人一起回憶過去的事情,有人記錯了其中的一個細節,你就有可能將這個細節填補到自己的記憶中,以後回憶的時候也會記住這個錯誤。

這個過程被稱作「從眾記憶」,或者是「記憶社會傳染」:一個人的錯誤可以「感染」其他人的記憶。當然,社會影響並不總是壞的。如果一段共同的記憶在你的頭腦中是模糊的,而別人能夠記起細節,那麼你隨後會將記憶更新,更準確地記住過去的事情。

「暗示」會造成錯覺

一類記憶錯覺是由暗示引起的,單單一個小問題就有可能導致人們出現這類錯覺。

有一個案例:讓人觀看一段影片,一輛汽車駛過十字路口,與另一輛正在通過的車相撞。過後讓一部分人判斷車輛互相「接觸」時的速度,他們給出的平均估測是每小時32英里。

再叫另外一組人做同樣的判斷,只不過在發問時把「接觸」這個詞改為「撞擊」,這組人給出的估測均值則是每小時41英里。

所以,我們必須承認,生活中是存在「誤導性問題」的。所謂誤導性問題,就是指那些引導人做出特定回答的問題,換句話就是「釣魚執法」。其中的玄機,就在於極其微妙的暗示。

當然,造成錯覺的方式還有很多,此處不一一列舉。關鍵在於,我們為什麼會犯這些認知錯誤呢?這就跟我們觀察世界的方法有關。

人人都有一整套令人嘆服的感知與認知能力,它們同時也是我們失敗的根源。《紐約時報》刊發過電影人埃洛·莫里斯撰寫的一系列關於「錯覺」的文章。莫里斯引用了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的觀點,稱人類傾向於進行「動機性推理」。或者按照鄧寧本人的說法:「人們有極強的天分說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結論,同時否認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