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的入學申請過程中,學生需要準備歷年在校成績、SAT或ACT的聯考成績、課外活動、自傳、推薦信與面試這六個項目。坊間的升學顧問分析,這6個項目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基本上在校成績、SAT或ACT的聯考成績總占比約為30%,課外活動紀錄總占比約25%,自傳占比約25%,推薦信占比約15%,面試的占比則是5%左右。
一直以來,MIT的做法是當學生在MyMIT設個帳戶之後,學校方面會視學生所在區域,分配一位面試官。學生必須主動寄email聯絡面試官,來安排面試時間。可是從2018年開始,MIT大幅改變方式,安排一位面試官用email跟學生聯絡。
許多學生對面試心懷恐懼,誤以為面試官手上有一堆刁鑽的難題,專程要來考倒學生;或是認為面試的主觀成分太強,並相信以自己的成績與其他條件,足以申請上心目中的理想大學。
面試的目的
事實上,面試對大學申請的結果越來越重要。一部分原因是新經濟體的崛起,這些變得富庶的國家留學生大增,因為競爭變得激烈,申請書充斥灌水與造假現象,不乏學生在申請文件中羅列很多成就,比如做了得獎的研究,可是在面試時卻張口結舌,連自己有哪些貢獻都含糊其辭。當面試官提出這些問題時,最想了解什麼?我大致整理分類如下:
1. 了解學生的志向、專長:
「告訴我你如何克服一個困難。」
「談談你是怎樣的人。」
「描繪一下你十年後在做些什麼?」
「大學畢業後你想從事怎樣的工作?」
「你在閒暇時間的休閒?」
「講一件你做得最棒的事情。」
「告訴我你的特點。」
2. 評估學生個人特質與大學的合適度:
「你為何對我們學校有興趣?」
「未來你能為我們的大學做出哪些貢獻?」
「你對我們學校有什麼好奇的問題?」
「進入這間大學後,你有什麼課餘活動計畫?」
「為什麼應該錄取你而不是別人?」
3. 澄清問題、解釋個人履歷的弱點:
「高中學科中哪一科對你而言最有挑戰?」
「你的在校成績是否忠實反映你的努力與能力?」
「如果要做一件事情改變你的高中生活,你會做些什麼?」
4. 探究學生的學習深度、廣度與緯度:
「為什麼你想上大學?什麼事物是你非在大學裡學習不可的?」
「你對最近的頭條新聞有什麼看法?」
「與我分享一件你高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
5. 理解學生的德育、品格養成:
「你會如何定義『成功』?」
「談談你做過的社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