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話是郭靖說的,是金庸寫的。金庸辭世,他最被人緬懷的是帶給華人世界15部武俠小說,這些光芒卻掩蓋了他另一重身份——一位積極參政議政的報人。
對金庸而言,武俠小說原本只是副業,1959年一手創辦的《明報》才是主業。
彼時報紙常用副刊連載小說來刺激銷量,金庸每日起床就有兩千字稿子等著他寫,一半是小說,一半是社評。33年的明報生涯,他親筆撰寫了超過七千餘篇社評。其中,批評中共造核彈,引發與左派媒體筆戰;反對六七暴動,收到激進人士的炸彈郵包。
香港回歸前夕,金庸從論政到參政,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提出的選舉方案被民主派批評,最終卻因「六四」運動而傷心辭任。
在政治的江湖中,金庸從未缺席,有時勇猛針砭時弊,有時身陷輿論漩渦,情節跌宕起伏不輸小說,而至於符不符合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政治理想,金庸已離去,只能留給眾人和後人評說。
七千條社評與幾場論戰
文人辦報,有「文章報國」的情懷。1947年,金庸加入《大公報》記者,隔年赴港參與籌備香港版《大公報》的籌備工作,後被調往《新晚報》。
1957年,金庸不滿《大公報》不願發表反對中國的「大躍進」的文章而憤然辭職,兩年後創辦《明報》。曾為金庸作傳的傅國湧認為他非常幸運,在一個「充滿了可能性的新聞出版自由的環境」中開始了辦報生涯。
金庸「一戰成名」的恰恰是與老東家《大公報》的一場論戰。
1963年,時任中國外交部長陳毅稱「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日本媒體用「寧要核子,不要褲子」的標題進行報道。金庸秉筆寫下社評《寧要褲子,不要核彈》,其中寫道,「一個政府把軍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將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二位,老實說,那絶不是好政府。我們只是希望,這只是陳毅一時的憤激之言,未必是中共的真正政策。不知陳毅是否了解,一個人民沒有褲子穿的國家,即使勉強製造了一兩顆原子彈出來,這個國家也是不會強盛的,而這個政府是一定不會穩固的。請問幾枚袖珍原子彈,有何用處?還是多做幾條褲子讓人民穿吧!」
這篇評論一時激起千層浪。左派媒體群起攻之。《大公報》刊發《略揭最惡毒反華的<明報>的畫皮》《<明報>主筆的罪惡》等文章,雙方的矛盾公開化。
金庸不為所動,在隔天的社評中再次表示,「我們向來認為核彈是有害人類的一種罪惡,過去我們是這樣看,現在我們仍然這樣看。」「在中共沒有核彈時,我們反對核彈;中共有了,我們一樣的反對。」
隨即他繼續寫社評《批評中共就是反華?》予以回擊,表示「反對政府的某些措施,反對執政黨的一些做法和主張,是反對國家?人民有沒有批評政府或執政黨的權利?我們的批評可能是錯的,但我們堅持有批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