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那麼愛把「分手」掛在嘴邊? 心理師:一句分手,背後是千萬句「別走!」

2018-11-23 09:00

? 人氣

前一陣有位朋友因為失戀向我訴苦,我以為是她被甩了,後來才得知,是她自己主動提出的分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可是我沒想分手啊!我那麼說只是氣話。」她補充道:「之前每次我跟他提分手,他都會來挽留我的,為什麼這次他變了?」

提分手,僅僅是為了想被挽留,這是要冒很大風險的。或許前幾次提分手確實可以換來對方的挽留和不捨,但不斷地用分手要脅對方,最終很可能導致對方厭倦了被威脅,認為既然你這麼想分手,那就分吧……

為什麼有些人總拿分手當威脅?

事實上,威脅分手背後的原因往往不是對伴侶不滿意,而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在著名的依戀理論中,有一個維度的依戀特徵被稱為依戀焦慮(attachment anxiety):高依戀焦慮個體在親密關係中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並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如此地害怕分離,以至於所擔心的事往往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此外他們還常常為此對伴侶大發雷霆,用過激的情緒反應來獲得伴侶的關注和愛(Bowlby, 1982)。在感到壓力時,他們除了依賴對方對自己的照顧,也依賴對方提出的承諾,並依賴這種承諾建立安全感。比如,在兩人吵架時,高焦慮的一方往往會膠著地等待著對方先道歉、挽留,這才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

(圖/簡單心理提供)
(圖/簡單心理提供)

依戀焦慮真的「沒救了」嗎?

說到依戀特徵,通常我們會把它視為一種較穩定的特質,甚至作為一種標籤貼到人身上:你是迴避型,我是焦慮型,並常常試圖探討不同依戀類型的人有什麼樣的特點。

但實際上,每個人身上的依戀特徵並不是穩定不變的,新的關係經歷會不斷更新我們對自我和他人的認識,從而影響個體在不同依戀維度上的位置(Mikulincer & Shaver, 2016)。通常我們認為緩解依戀焦慮最好的方式是給予愛和支援,為其建立一個安全港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己是不安全依戀,那找一個安全型依戀的人來談戀愛就好了。

但最近的研究卻發現了這樣一個悖論:

短時間內從伴侶身上獲得依賴和承諾確實可以緩解個體當下的焦慮水準,但是從長遠看來,這反而強化了依戀焦慮(Arriaga et al., 2014)。

這意味安全的依賴和穩定的承諾並不是萬能解藥反而是種「毒品」,它可以短期緩解我們的焦慮,但是會造成更大的依賴。

而當依戀焦慮者在用分手作為威脅時,伴侶的挽回和關注立刻有效的緩解了焦慮情緒,讓依戀焦慮者感到自己是被愛著的,但同時也讓他們的「癮」越來越深,以後可能會更常用這種辦法來獲取伴侶的關注。有一天如果伴侶累了,不再試圖挽回,依戀焦慮者可能會面臨崩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