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那麼愛把「分手」掛在嘴邊? 心理師:一句分手,背後是千萬句「別走!」

2018-11-23 09:00

? 人氣

到底什麼才能改善依戀焦慮水準?

有些孤兒、或早年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在被送到新的寄養家庭中後,都會做出過分叛逆的舉動,他們是在不斷地試探養父母:你們是不是也會拋棄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同樣地,在戀愛中指責對方、鬧分手、虐待自己……這些行為背後真實的聲音是: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會愛我

依戀焦慮者總是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這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因此,若想長期減緩親密關係中的依戀焦慮,最好的方法不是得到伴侶的關注,而是解除對伴侶的過度依賴,提升自我價值感(Arriaga et al., 2017)。

高依戀焦慮者可以怎麼做?

1. 只有自己才能解決自己的情緒

緩解依戀焦慮最好的時間絕不是在鬧矛盾時,而是在平凡的日常。假如原來每天要打10次電話給對方才能夠有安全感,那麼現在請定一個小目標,每天減少到5次,然後再減少到2次、1次……有想找對方的衝動時,可以試著聽歌、散步、看書,或者找其他夥伴去玩。

這裡並不是說完全不能找戀人尋求安慰,而是在每一次只因心情不好、感到焦慮就想要黏住對方的時候,其實也就犧牲掉了自我成長的機會。如果這些已經成為了維持安全感的唯一方式,甚至是一種捆綁,那麼則需要從這種捆綁中解脫出來,提醒自己:

「他不是唯一能夠解決我情緒的人,我自己才是。」

(圖/簡單心理提供)
(圖/簡單心理提供)

2. 培養自己的目標,重建自信

找一項可以獨立於伴侶進行的興趣愛好或工作,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並為之付出努力,興趣愛好不需要多厲害,為的是讓你沉浸其中、在這個過程中體會獨立成長的樂趣,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信心。

每個人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而不是建立在伴侶的評價和關注之上。

3. 衝突中不輕易下結論

每次吵架和鬧矛盾之後,試著覺察自己的情緒,儘量不要在情緒過激時作出任何決定和結論,人在激烈情緒下說的話通常有失偏頗:

「既然不愛我了,那我們分手吧。」

「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你在乎的只是你自己!」

這些吵架時經常下的結論,等平靜下來之後,往往會發現根本不是自己的真心話,而後果卻很難收拾。因此試著在吵架兩天後再試圖做決定和結論。

作為高依戀焦慮者的伴侶,你可以怎麼做?

1.在適當的時間給予支持和承諾

如果你的伴侶是一個高依戀焦慮者,那麼你要做的不是在他鬧分手時挽留和肯定他,而是在平時的交往中肯定他,幫助他建立自信,鼓勵他獨立完成個人目標。

許多時候,人們會為了緩解伴侶一時的激烈情緒,而滿足對方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接納對方的情緒,這往往惡化了對方的依戀焦慮,也給自己的忍耐埋下了炸彈,總有一天會無法承受。因此,在對方情緒過激時,適當拒絕他的不合理依賴,學會理性肯定,而不是盲目接納。

2.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

當對方再次提出分手時,如果你知道他真實的想法並不是想分手,而是想獲得你的愛和肯定,那麼你需要把你的真實感受告訴對方:「我願意挽留這段感情,並不代表我肯定你的做法,隨意提分手我也會感到很受傷。」

你的坦白或許會給對方造成一時的壓力,但是從長期來看,可以幫助對方思考自己的行為模式,並作出合適的調整。

(圖/簡單心理提供)
(圖/簡單心理提供)

緩解依戀焦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能有伴侶的陪伴,這段路可能會走得更安全,但每一個高依戀焦慮者,終究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治癒自己。

想跟大家分享《維根斯坦傳》中的一句話:

我自己只有極少的勇氣,比你少得多。

但我發現,每當我在長久的掙扎之後鼓起勇氣做某事時,

總是在事後感到自由得多、快樂得多。

希望每一位高依戀焦慮者都能在掙扎之後,鼓起勇氣面對自己的焦慮和不安,那時也許你會感到自由得多,也快樂得多。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用分手來表達「我需要你」? | 一句「分手」,背後是千萬句「別走!」)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