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台灣人在2016沒有奪回自己的主權,我們就要滅亡了。」
台獨領袖史明,本次為了籌備自傳和個人展覽接受專訪,他以濃厚口音夾雜著台漢日英四種語言,用稍微緩慢、悠長的吐息道出各種憂慮,一字一句充滿對台灣的愛與批判。「您希望自己一百歲時的台灣是什麼模樣?」史明則用他親口說過無數次、尋遍此生的答案簡潔回答:「我希望台灣是台灣人的,不是殖民者的,但現在台灣人有努力打拼嗎?」這份恨鐵不成鋼的期盼,是革命家歷經千錘百鍊,至今依然青春如昔的夢想。
而在認識史明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何謂「殖民者」,何謂「台灣人」?
在他的獨立理論《台灣民族主義》中,四百年前勇闖台灣的漢人大多是貧窮開墾者,島嶼則被歧視為蠻荒之地,平民們為了擺脫困境努力耕耘,卻被清朝後才來台,被稱為「唐山人」的官員、士紳等統治者欺壓,以殖民政府姿態分化族群,引發械鬥,榨取台灣資源運往中國,逐漸形成「唐山人」和「本地人」階級對立,是台灣的第一次分裂。
1895年遭割讓後,日本政府讓漢人自行決定離開或留下,「唐山人」紛紛逃離,平民們勇敢選擇了這塊土地,促成第二次分裂。
爾後經歷日治資本社會對抗中國封建社會,國民黨和台灣人的流血鬥爭,曾經血濃於水的台灣和中國走上截然不同之路,扎根數十載成為獨立「台灣民族」,不以人種、血緣做區分,包含福佬、客家、原住民等群體。
但國民黨來台未促進融合,反倒實行獨裁政治,透過監控、威脅和利誘,試圖消滅台灣民族獨樹一幟的「認同感」,史明直言:「這也是殖民者才會做的事情,以前台灣人都說會台語,現在卻只會說北京話,還自稱自己是『中國人』,這就叫洗腦。」
批判語畢,史明微微抬起他舉過槍桿、麵桿和旗幟,更親筆寫下數百萬字的手臂,顫抖後用力豎起食指強調:「沒有自己的國家」是今世台灣人和這座島嶼最嚴峻的問題。
透過教育與學習,催生青年思潮
回溯根源,當年胸懷抱負前往日本留學,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少年史明,曾在二戰期間投奔中國共產黨,卻見證紅軍以「解放」名義操控農民,再將他們棄如敝屣;失望的他回到台灣,但國民黨接管後發生228事件、白色恐怖和戒嚴等,大規模清洗台灣知識份子,箝制言論的作為,再度讓史明認清統治者面貌。
歷經波折,史明在1952年因主導武裝革命被通緝,流亡日本,他在東京池袋區經營一家餐館「新珍味」維生,白天包水餃、晚上熬夜苦讀,並研究大量史料撰寫《台灣人四百年史》,進而從台灣的歷史脈絡中,發展出他的核心思想《台灣民族主義》,奠定台灣獨立運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