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碎片化的時間中,進行系統化的書籍閱讀?時間的碎片化,是成長後必須面臨的事實
在前言中,我們提到了「資訊超量的反思」,這根本上的原因是環境的變化、時間的碎片化。回想小時候我們閱讀實體書本挺容易的?抓住了一本書,就能花上一個早上、一個下午沈浸其中,享受書本給我們的資訊、想像與滿足感。
然而,隨著年紀增長,生活中需要處理的事情變多了,壓力變大了,時間就碎片化了,我們幾乎不太可能再有一段「完整的時間去閱讀一整本書」。
因此,這次的分享就來跟大家聊聊:
「如何在碎片化的時間中,進行系統化的書籍閱讀?」
學習歷程(框架的建立)
學習分為四個階段:
「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
最後一階段:不知道知道,舉騎腳踏車為例,就是種你不知道你會了的技能;如果現在叫你騎單車去附近的郵局,你下車踢上立柱後,並不會記得剛剛「怎麼騎」過來的,也很難去教人「怎麼騎」。
透過學習歷程告訴我們:必須先建立框架。
第一輪閱讀不用專研於困難的部分與知識,應該先跳過。第二輪時,因為你已經具備相關的基礎知識,能夠更快理解、也更深入。
建構式閱讀
先前在〈碎片型資訊閱讀法〉中提到,資訊分為三類:資料、觀點與行動。
資料類:像是百科全書,重點是你要有這個印象,知道這個資訊的存在。
觀點類:與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價值觀有所相關,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累積出自己的思路軌跡。
行動類:工具文與時效性內容,結合待辦事項進行立即或者未來排程處理。
上述是大範圍地去看所有資訊,不過這次專注在「實體書籍」搭配「碎片時間的環境」下,我認為可以依照閱讀的時間成本、投入的程度去做區分,分為:
領域專業:
跟自己專注與職涯的領域相關,需要大量動腦,去吸收資訊並與自己的經驗做出整理與連結,類似大類別中的「觀點類」,這一類的書籍最花時間,建議整本讀完,讀上數遍累積出個人觀點。
興趣喜好:
這類書籍像是資料與工具書,重點是讓你從不知道不知道,到知道不知道,甚至到知道知道的境界,可以不必整本細細讀完,但你至少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部分。
文學作品:
「為什麼要刻意把文學作品拉出來成一塊?」因為文學作品並不適用於這篇文章要跟大家分享的「碎片時間下的系統化閱讀法」,主要是因為文學作品強調的是「體驗、感受與想像力」,而這套「建構式閱讀」的工作流程,會造成感受與想像力的破壞,因此不建議。
書籍系統化閱讀流程
建構式閱讀是將一本書,用兩次閱讀的方式,就像拼圖時要看大圖拼周圍編框一樣,我們要先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本書,在看這本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