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是金錢!這個方法幫你利用通勤、等待時間快速吸收知識

2018-12-07 16:06

? 人氣

第一遍閱讀(心智圖)

第一次閱讀時,最重要的並不是書籍正文內容,而是「作者介紹」,次要的是「目錄、推薦序與最後一章」,最後才是正文內容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金字塔原理》作者簡介(圖/侯智薰 提供)
第一遍閱讀從作者簡介開始(圖/侯智薰 提供)

我自己的習慣是,看每本書前先去瞭解作者的背景,去瞭解他為什麼會寫這本書,而不只是他寫了什麼。通常書本上附上的資料很少,建議大家可以透過 Google 在網路上搜尋多一點作者的資料。

慢慢的你會發現,寫這本書的起因,通常都是有個「問題」,引發了「思考」,產出了「觀點或解答」,而不只是突然想寫就寫了。

先以作者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環境,去定義「問題」,跟著他的思考脈絡與觀點去看一本書,是建構式閱讀的最關鍵一步。

目錄、推薦序與最後一章(圖/侯智薰 提供)
目錄、推薦序與最後一章(圖/侯智薰 提供)
目錄、推薦序與最後一章(圖/侯智薰 提供)

如果說作者介紹是拼圖的大圖,讓我們了解我們到底要往哪個方向走,問題與目標是什麼?

那上面三個部分,就是拼圖的邊框,讓我們先大略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以及怎麼去講(順序是什麼?怎麼鋪陳?)。看完推薦序,我們通常就能知道這本書預計達到的目的;最後一章也通常是個總結整理,先建立好邊框,讓不知道不知道的部分,變為知道不知道,在開始閱讀內文,會好懂許多。

心智圖

金字塔原理的心智圖(圖/侯智薰 提供)
閱讀《金字塔原理》時製作的心智圖,幫助系統化閱讀更有效。(圖/侯智薰 提供)

在建構式閱讀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心智圖」,它是讓我們在碎片化時間的環境下能夠系統化閱讀書籍的關鍵。我每次看實體書的最完整的固定時段是早上七點,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其他都是零散的十五~三十分鐘的一塊一塊碎片時間,因為碎片化的時間條件下,我們很容易忘記上一次讀了什麼,會造成學習歷程往後退(知道知道回到知道不知道,或者不知道不知道)。

因此,我會建議大家去找自己喜歡的心智圖軟體(Mac 用戶推薦iThoughtsX),將作者介紹與背景(本書的為什麼以及問題)放置左側,右側則是你閱讀完的目錄、推薦序中發現的重點章節。

這樣一來,你每次有零碎時間在翻開這本書時,只要打開心智圖一覽,就能立刻補上當時的資訊,也能系統地再了解整本書的架構。不過請記住「卡住了,繼續走」的閱讀法,第一遍閱讀時不要停下來,遇到不懂的東西,先記錄在心智圖上,因為大部分的不理解,會在你接觸到更多內容,或者不同的舉例方式而理解。

第二遍閱讀(筆記軟體)

在完成第一遍閱讀時,我相信你已經有了

拼圖的大圖:

作者介紹,是什麼問題引發這篇文章?甚麼觀點與思考?

拼圖的邊框:

本書的架構是什麼?如果要你用一兩句話形容每個章節你會怎麼說?

因此,我們在第二遍閱讀時,除了解決「卡住了,繼續走」的不理解部分,再來就是拿出你的實體筆記或打開筆記軟體,將心智圖的內容,轉換成自己的觀點,用自己的話說出來,也就是個累積「觀點足跡」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

侯智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