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很愛說「感謝苦難讓我成長」但苦難真的值得感謝嗎?心理師神打臉這句話的荒謬邏輯

2018-11-30 16:15

? 人氣

此外我們想陳述一個觀點: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痛苦,痛苦這東西本身是很主觀的,它沒有可比性。我們不應該以自己的立場來判斷別人的經歷夠不夠痛苦,就像沒有抑鬱症的人不應該跟抑鬱症患者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堅強點兒就好了。」不輕易的去斷定別人沒在苦難中挺過來是因為他們不夠「堅強」,是對人起碼的尊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跳出心理舒適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嗎?

心理舒適圈,更多地被人們熟知為Comfort zone,雖然沒有心理學意義上的嚴格定義,卻成為各種雞湯文中用來說服大家去追尋苦難的最好的藉口。

很多人宣揚要跳出心理舒適圈,去挑戰自己,故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來「進入更廣闊的天地」。這個理論乍一聽十分勵志,可仔細想想,卻不是那麼回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我們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努力地做著擅長的事情,同樣可以過得很好,為什麼非要逼著自己跳出舒適圈去,去感受挫敗,才覺得沒有辜負人生呢

舒適圈、社會期待和自我追求,這三者是互有重疊三個圓,只有當三者得重疊最大時,個人體會到的幸福也是最大的。與其去鼓勵人們跳出「心理舒適圈」,專門去挑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來挑戰,去尋求苦難;倒不如鼓勵大家去發現更多自己擅長的事情,去擴大自己的「心理舒適圈」,在舒適圈裡過的更舒服,也許更可能增強個人的幸福感。

吃太多苦,人真的會變傻

ACE(Ade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研究表明小時候「吃太多苦」是會影響身心發育的,然而,這多麼理所應當的事實,卻被我們大多數人硬生生地忽略了。

小時候物理上、生理上甚至是心理上的「吃苦」,都會對孩子今後人格的發展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些人會比其他人,更多地經歷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疾病。

不要吃沒有意義的苦,不要刻意去被磨練。

所謂的吃苦,都是因為你在從事違背本心的活動。當你是自願「吃苦」的時候,就成為了努力,而不是吃苦了(吃苦和努力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不要把他們等同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主動吃苦這句話,根本不成立。

最後,回答一下文章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苦難真的是成長所必須的嗎?它值得追尋嗎?我們真的有必要去感謝苦難嗎?

苦難不是成長所必須的,它不值得追尋,我們沒必要去感謝苦難。如果你因苦難而成長了,別忘了感謝你自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人一定要多吃一點苦嗎?)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