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紫微斗數為中國古代推命術之一,用陰曆生辰時間來排命盤來推算。究竟這套古老的算命術是怎麼來的呢?命理大師來解答…
目前一般說到紫微斗數都會說它是北宋陳希夷所寫,這是因為目前整個華人世界,各流派對於紫微斗數的基本學理都來自於《紫微斗數全書》與《紫微斗數全集》,這兩本書提到紫微斗數的起源說法,說的都是北宋時期的道家名人陳希夷所著。陳希夷就是那個在睡夢中還可以下棋下贏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順便告訴他你這小子要當皇帝的陳搏,但是,事實上陳希夷是道家煉丹派的主要人物,人生大志就是煉丹修仙,長生不老。一個追求成仙的人或許可以說他應該也懂命理,但是要說他鑽研命理,甚至寫出一整套命理體系的書(在紫微斗數全書出現之前,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沒有這樣一個完整的斗數系統書籍),其實是不太可能的,他老人家忙著睡覺跟昇天,怎麼有空來弄這些對他來說是不入流的命理學呢?
更別說紫微斗數全書所寫的內容結構完整,所用的語彙已經是明清兩代的語彙,以及其實紫微斗數中所用的諸星曜名稱,通篇充滿了非道教的用語,例如破軍星,最早的起源根本就是薩滿教的神祇;貪狼星、陀羅星這些都是佛教用語,一個道家名人幹嘛用佛教的名詞呢?(紫微斗數中的星曜名稱最早出現在佛教大藏經中的佛說北斗七星延命經,見下圖。)這類傳統經典,在華人世界習慣性的喜歡找個名人來背書,但是若研究一下其構成,往往可以發現其實都不是那個人寫的,以紫微斗數這樣一套結構完整的命理體系,通常也不可能由一個人完成,當然如果我們假定古代所有宗教名人都是外星人,這或許有可能。
因此,根據許多資料的考證,紫微斗數的前身應該是古代的占星學「七正四餘」(編按: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觀察七政四餘等星曜,以測知人生日之吉凶。),而且是在唐朝經由佛教僧侶和阿拉伯人由印度傳入(這也是目前有種說法是紫微斗數源自於印度占星學的原因)。傳入之後,再依照唐代的文化背景被整理成當時重要的占星流派「琴堂派」的主要依據「七正四餘」。
直到此時,命盤的樣子都像占星一樣是圓形的,連十二宮的名稱都是一模一樣,大致上可以想像幾乎就是印度占星的中文翻譯版。這個學派因為占星學相見原本以易經、占卦為主要體系所建立的預測學,在對於事件的分析判斷上更為理性而具有邏輯,清晰而有條理,所以在唐朝時期大為普及,受到世人接受,加上唐朝各類異國文化薈萃,因此唐朝可以說是歷代與天文學相關的占星學發展的最顛峰,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之後政治的動亂,後代道教勢力崛起,這些包含著異國文化的學術便藏進了道教的體系之內,在唐以後,華人掌握天文曆法的能力倒退了,需要深厚天文能力的占星學也因此出現停滯不前、失去準度的問題(我們現今所使用的農民曆的基礎時憲曆甚至是由德國人湯若旺所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