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最老的咖啡店在哪?這一碗已從菜單上消失的湯,是老臺北人最溫暖的回憶

2015-11-19 11:06

? 人氣

oldtree01.jpg
老樹咖啡,是為了這棵老樹而存在(圖/行人出版提供)

臺北現役的老咖啡店中,若論資深要排出前3名,除了本書拜訪的「蜂大」,還有「南美」和「明星」咖啡店。我家住在天母,地緣上的便利,我比較熟悉士林文林路上的「南美」,這裡和成都路上那間是不同經營者,早晨時常坐滿習慣在此吃早餐的士林人,一杯咖啡、一份烤土司和一顆水煮蛋,還附上胡椒和鹽巴,好不高級。這3間元老級的咖啡店之中,就屬明星最老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創立於上海、1949年在臺北重新開業的明星咖啡館,自己出生的太晚,沒趕上它聚集文人雅士的時代。不過,我曾經在這間咖啡館點過一道菜,至今仍難忘。那是2004年,在一場火災之後,2樓休業了15年的咖啡館重新整理開幕。當時的我和其他臺北人慕名前往,菜單上有一款「明星湯」特別吸引我注意,當場請教了當時的店長,從店長口中得知背後典故。原來是文人們以前常聚集在明星一整天,就連家人有事也是直接打電話來店裡找人。文人口袋不深,老闆為了怕他們餓著,特地為他們設計了這款特別菜單。那是一盤熱湯,附上3片烤吐司,盤上同時放有牛油和果醬各一小坨,用完後附上一杯熱咖啡。那一年為了點那盤充滿故事的湯,我時常和朋友約在明星咖啡館相見,還慎重用底片機拍攝留下了照片。可惜,後來咖啡館轉型,聽說菜單上已經沒有這道湯品了。

astoria01.jpg
文人口袋不深,老闆為了怕他們餓著,特地為他們設計了這款「明星湯」(圖/行人出版提供)

在近三年的探訪過程中,我從這些老咖啡人的口中得知,不少在上個世紀經營得有聲有色、赫赫有名的咖啡業者,最後消失的原因都並非我們以為的市場低潮,反而是最光彩的時代轉投資其他行業,進而失敗拖垮了本業。以我粗略的估算,全臺灣上個世紀經營至今現存的老咖啡店只剩下20來間,多數集中在都會區,五都之中,以臺北店最多、臺中次之。這些老店經營者多半有幾個共同的特質,除了養家活口的責任,不喜交際應酬,專心在自己的咖啡吧檯,他們和客人之間始終保持一種似近非近的關係。他們一生傾聽客人的故事,裝滿人情冷暖,卻謹言慎行如一艘永不靠岸的貨輪,靜靜地繼續向前行駛。

astoria02.jpg
明星咖啡館曾聚集無數文人雅士,例如白先勇、黃春明、周夢蝶等(圖/wikimedia commons)

《人情咖啡店》這本書除了重整2013–2014年之間,我於雜誌同名專欄連載兩年的文章和照片,今年開始又陸續重訪,並加上其他店家。書中除了「咖啡倉庫」於2014年1月閉店,其餘的店家仍營業中。誠如當年我開始執筆寫字,單純想把這個時代見到的風景連同照片一起留下的心意。自身的文字能力有限,加上囿於體力和書本的厚度,無法將市場上所有的時代老店一一拜訪,力有未逮。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有一間最鍾愛的店或老闆,如有疏漏您心目中理所當然的老店,盼請多多包涵。回想起來,最初我因為喜歡東洋的老咖啡店,而聯想記錄臺灣的老冰果室,後來又因為尋找冰果室的資料中看見這些臺灣老咖啡店,又起念拜訪,最後竟寫了這本書,我想是命定的緣分。

年歲洗盡鉛華之後,我們在心裡留有一塊最柔軟的部分,我稱它為人情。幾百年來,無論咖啡怎麼演變,製作過程始終一樣。從樹上摘下酸甜的咖啡果實、除去果肉,經過日曬水洗、火烤熱風,蛻去了一層銀皮,再用熱水沖煮,變成一杯甘醇咖啡。想想你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

本文經授權選摘自行人出版《人情咖啡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