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這種由大寒到大暖,再回到大寒的冰期─暖期循環,海水面隨之起落的場景每十萬年重複一次,整個南沙群礁區也就有時崖岸自高於海面之上,有時掙扎求存於高漲的水世界之中,而在海水面上升的過程中,也只有處於群礁周邊的外圍裙礁才有機會追隨海水上升的腳步向上生長,向周邊擴大。
中油公司早年在太平島曾有一口鑽井,現今已封閉,僅留有一個石碑。岩芯全長523公尺,在地下43公尺處古地磁極性倒轉,年齡推測為78萬年老;而在130公尺之上有四層相當厚層的「鈣土」,是以前太平島處於較乾燥且低海平面的時期因風化所形成,時代可能縱跨過去兩百萬年。
岩芯下段的碳酸鹽岩已經被白雲岩化,暗示這個島嶼更早的時候也曾經低於海水面下,因為白雲岩化的過程有兩個要素:一需要時間,二需要海水(供應鎂元素)。這些白雲岩化的碳酸岩年齡難已考究,推測可以老於三、四百萬年,至少與台灣同壽,甚而更老,因為岩芯下方還有更老的岩石,畢竟,這個情境與地質格局早在一千五百萬年前就存在了。
太平島一帶年雨量大約為1800-2200毫米,土壤下方厚層的珊瑚礁岩有許多孔隙,成為下渗雨水極好的儲存層,更下方的珊瑚礁岩因岩化作用(如白雲岩化,膠結化)形成極佳的不透水層,因此這裡有豐富的地下水,水質雖然較硬,多含鈣質,並含有一些古代的鹽分(氯),基本上,是可飲用的淡水了。離島的前一刻,我們在5號井取水,來訪的學者和部長人手一杯,一口飲盡,滋味媲美礦泉水。
太平島孤懸南海中央,有著長久的歷史,有淡水,有土壤、有原生植物,有我們的海巡兄弟駐守,有機場,有碼頭,有一個小小的醫院,還有郵局,你想從這兒寄封信嗎,別忘了寫上「寄自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
*作者為環保署長。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