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彥專文:太平島的前世今生─有信請寄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

2016-01-30 07:00

? 人氣

總統馬英九於太平島投遞明信片。(軍聞社)

總統馬英九於太平島投遞明信片。(軍聞社)

一月二十三日,我陪同外交部林永樂部長、陸委會夏立言主委及好多位國內外著名海洋法政學者同赴太平島考察。太平島是否為一個天然島嶼?能否供人類維生?國際上對此有不同的看法,甚至鬧上國際法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百聞不如一見,各位不如隨我臥遊,聽我講古,聊聊這個島的生成史。

很久很久以前,太平島就存在了,那時候可能還沒有台灣;更久更久以前,南海沒有現在這麼大,可能只有今天的1/3大小,而太平島的基底地層就已經存在於古南海了。我說的「很久更久以前」,不是唐朝或宋朝,而是三千兩百萬年前。追溯太平島的身世,要從那時候談起。

三千兩百萬年前的南海與現在大不相同,台灣島根本還沒出現,菲律賓的巴拉望已經存在,但是與越南相距不遠。

由現今的海底地形圖(圖一)來看,南海海盆是一個向北開口的V型盆地,北邊深,南邊淺,北邊較早形成,張裂的海盆像一個楔子,往南推進切開,在越南與巴拉望之間生成海洋,也因此海盆的南邊較晚形成。這開疆闢「海」的過程延綿了一千七百多萬年,最後停在南沙群島西南方一帶,時間大概是一千五百萬年前。

現今南中國海底海地形圖,白色箭頭處為鄭和群礁。(交通部提供)
圖一,現今南中國海底海地形圖,白色箭頭處為鄭和群礁。(交通部提供)

而南沙群島一帶處於V型頂端東北側,屬於張裂型下沈地殼的大地構造格局中,理論上,應隨新南海海盆的張裂而漸次沈淪,終至淹沒於海水面下。然而,這一帶沈降的速度較慢,又因地處熱帶,珊瑚發育良好,生長迅速。一千五百萬年前地球開始冷化,南極大陸數度堆上大量冰雪,積久不化,全球海水面因而大幅下降,這讓南沙一帶的珊瑚礁更有了苟延殘喘機會,而這一大片海域中發育最好的就是太平島所在的鄭和群礁區了(圖二)。

鄭和群礁海域等深線圖。等深線間距100公尺,水深淺於200公尺處以灰色表示。水深基準面為最低低潮面。(交通部提供 )
圖二,鄭和群礁海域等深線圖。等深線間距100公尺,水深淺於200公尺處以灰色表示。水深基準面為最低低潮面。(交通部提供 )

二萬年前,地球大冷,南北極的冰川擴張,全球海水面下降一百二十公尺,那時候整個鄭和群礁高於海平面,可稱做「鄭和大島」,面積約達八百平方公里,大約等於三個台北市(圖三),而,太平島只是其西北邊陲的一個零點五平方公里的小高地。鄭和大島上日曬雨淋,甚至有平緩的小河沖刷侵蝕。後來,地球漸漸暖化,逐步脫離冰期氣候,高緯度的冰河融解,海平面在一萬七千年前開始回升,一直到六千年前漲到最高,也淹沒了「鄭和大島」,只有處於大島邊緣的一些珊瑚能夠跟著海水面上升的腳步不斷向上生長,掙扎求存,而在大島周邊形成裙礁,有如一圈白色蕾斯花邊在上升的汪洋海面上浮沈。

鄭和群礁海底地形立體投影圖,無垂直放大。(交通部提供 )
圖三,鄭和群礁海底地形立體投影圖,無垂直放大。(交通部提供 )

太平島原來就是這個蕾斯花環的一部份,海水蔚藍清淺,後來,海水面漸漸退卻,珊瑚礁暴露、風化,露出海面的的島面吸引海鳥來棲息,排下糞便,有了肥料,逐漸開始茲生小草、灌木,土壤逐漸形成,慢慢加厚,慢慢的,隨著海浪飄來的椰子、欖仁樹、海檸檬的果實與種子也能落地生根了。植物群落不斷演育,林下的土壤也愈積愈厚,彼此互為扶持,在這裡經營大約有三、四千年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國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