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年對於年輕時代的我而言是「抗戰紀念日」,對現代年輕人而言是「國際巧克力日」,正是表達愛意,贈送禮物的時候。這個日子,甜苦參半。
巧克力由可可豆製成,原本產於熱帶美洲,考古證據表明三千多年前馬雅人已經用陶罐儲存,他們用可可粉與鮮花、香料混合做成醬汁,淋在食物上享用,這是巧克力的原生版。現今的「國際巧克力節」就是紀念西元1550年7月7日西班牙人將巧克力引入歐洲。
貴族飲料巧克力,是加了糖加熱後才喝
1685年法國巴黎出版的一本烹調書《飲用咖啡、中國茶、巧克力的調製法》(Tractatus novi de potu caphé; de chinensium thé; et de chocolata),卷首插圖畫著清朝人、中美洲土著,印度貴族圍聚一桌享受飲料,前景是一個巧克力大壺,大家手中的杯子正熱騰騰地冒著香氣,看來在17世紀的巴黎,國際評比中,巧克力贏了茶與咖啡。
17、18世紀的歐洲,巧克力做為一種貴族飲料,是加了糖加熱後才喝,溫暖燭光下,淡淡煙騰中,特有一種上流社會頹廢慵懶的風情。而蔗糖最早起源於新幾內亞或印尼,15世紀時由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引入歐洲外海的熱帶島嶼種植,並於1550年前後與可可、咖啡等一起引入歐洲。
喜糖是人的天性,但「純吃糖」只能吸引小孩,當糖分混進巧克力、咖啡、濃茶和可樂後,苦中帶甜的滋味有致命的吸引力。20世紀以來,這些食品生產工業化,國際化,也平民化,流行全球,帶來肥胖症、糖尿病大流行,醫生多所警告。
巧克力種類千百,混有不同的奶品、糖份、甘果,乃至威士忌酒,以致於巧克力對於人體的影響有各種可能與各種評估。
當可可變成養生食品
研究顯示可可本身富含抗氧化物質、抗發炎的類黃酮,能增強骨質密度;但是,另方面可可脂、可可鹼與糖分又對骨質有些微害處。為了取其利而避其害,食品工業慎選可可豆加工,改善製程,有些品項經統計分析,不只能防止骨質疏鬆,甚至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成為「功能食品」。
業界因此衍生出「專門可可市場」,而與一般大宗可可市場有區別,搶手的產品每公噸價格超過1000美元。高附加價值的基礎在於其單一可可豆來源,及特有的果香、乾果味和焦糖口感。
首先,全球各種可可樹有相異的基因組成,不同的成長環境,而有不同的成分與香味,因此慎選可可種子在適宜的地點栽種就成為「專業巧克力」的第一道門檻。
然而,要在市場勝出還在於收成之後的種種物理與化學處理過程,例如,曬乾、烤乾、發酵,以及如何混合其他添加物製成巧克力。例如奶品、乾果、糖分的配方。目前這一類高單價產品以「黑巧克力」為大宗,共同特徵為糖分少。作為「愛的禮物」,我們聰明送,可以少點甜,不怕苦,減害之餘,愛意更滿。
*作者為前環保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