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為什麼恐懼春節?如果你已經試過九個解決節慶恐慌症的方法,也理解長輩們在春節總是要來個身家調查的心理學原因,那麼不妨聽聽年輕世代的說法。我們害怕自己被三兩個標配問題定義,害怕自己在這樣的一天,活得像只為了給別人一場交代。這個春節,我們依然希望能夠丟掉恐懼,懷著更多愛,回家。
春節到來,對於台灣人而言,經常伴隨著高鐵台鐵熬夜搶票的記憶。春節溫厚的「團員好過年」意象,對許多年輕世代而言,卻代換成另一種更強悍的恐懼代名詞。搶到票之後,家鄉卻未因而變得更貼近。
許多年輕世代一想到春節就覺得自己異常赤裸,彷彿你的學歷、交往狀態、工作情況、薪資條件、社經位置都須在這樣的日子裡端上檯面,貼上標籤,任人點評,才不負家族與親戚對你的種種期待與想望。
於是在這一天,無論你長得多大,在他們的目光裡,你都像是無法長大的小孩。長輩們的教訓你只能笑笑地點頭帶過,親戚的好意聽來不乾不脆,歪倒正著嫌著你現在不夠成功(通常是給男生的問題)或怎麼還沒嫁人(通常是給女生的問題)。在春節這樣的一天,你突然覺得自己活著,好像只是為了給別人一個交代。
台灣人有春節恐懼症,中國近年也興起「恐歸族」一詞,專指長年漂泊在外對春節懷抱恐歸情緒的年輕世代。年輕世代恐歸,家鄉在長大之後,離他們的生活圈越來越遠,成為在遠方模糊的影子。
春節讓我們成了「無法長大的小孩」
中國網站調查,以春節年輕人恐懼的五大緣由做成打油詩。一怕飯局「車輪戰」,太累;二怕春運壓力大,太懼;三怕父母逼婚事,太窘;四怕往來人情債,太煩;五怕節後綜合症,太愁。
讓年輕人恐懼的不是家,而是家代表的意象。年輕世代恐懼回家不是長輩心中指控的「不孝」,反而是「衣錦還鄉」的「孝道」概念過於強烈,回家的心情因而變得非常矛盾。年輕人一部分叛逆著,認為自己的人生與成就無需向人交代;一部分也疑惑著,自己最終有沒有成為爸媽眼中期待的大人。
春節讓我們成了「無法長大的小孩」,要用各種成就交換,等著領糖。
第一種可能,其實我們怕的並不是過年,而是害怕在人群中做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第二種可能,我們怕的不是過年,也不是自我揭露,而是無法承擔揭露之後的評估與社會比較。
春節餐桌,無法建立的「對話平台」
在春節餐桌上,面子與炫耀被看得比真實的對話交流更重要。」
爺爺欣喜著,哪個孫子是台大政大畢業,剛去美國拿了一個學位回來,舅媽不甘示弱地要說說自己的兒子,前陣子剛考過公務員,未來生活都有保障了。被「稱讚」的孩子們經常低頭扒飯,偶爾露出尷尬的笑容,自己像是變成一個面孔模糊的人,身上貼著一個個標籤,存在的意義只精簡為成就長輩的一夜面子。